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鉴赏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鉴赏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ocx 2022-08-25 22:28:30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试题分析】4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随”。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与《诗经·氓》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思绪万千。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情感意蕴耐人寻味。D.颔联与颈联一实一虚延伸了时空,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铺垫。4.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一、1.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心绪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解析】作答这类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①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②内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去分析诗句在诗中的作用。2.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独守闺房的主人公的幽怨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反衬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主人公心中的哀怨伤感。勃勃,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4诗歌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路途遥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凭香气盈袖。诗的最后两句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诧异。其实,对花落下“抑”的一笔,正是为了“扬”“但感别经时”这一主题。无论说花珍贵还是不足为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曲折跌宕中,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二、3.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首联不是以乐景写哀情,并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诗经·采薇》中的。4.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