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8项羽之死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x
2022-08-25 22:27:32
15页
专题18项羽之死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朝代)家,家和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篇,表篇,共526500字。叙述了上起,下到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2.背景探寻——龙争虎斗,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3.古今异义(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支配,操纵。③身边跟随的人。(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山东省(4)地方千里-15-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某一区域4.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⑤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⑥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⑦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⑧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2)动词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3)形容词活用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1.西汉文学史学思想123070810黄帝时代汉武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1)身边的侍从、护卫(2)以之为,把……分为(3)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4)土地方圆4.(1)①本指军垒,此处意为设营驻守②亲身(参加)③向东前进④向左前进⑤称王⑥面对⑦在夜里⑧向东⑨使……为王(2)使……灭亡(3)使……溃-15-1.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3.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4.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15-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垓下(ɡāi)乌骓马(zhuī)数阕(è)人和之(hè)B.麾下(huī)五千骑(qí)田父(fù)刈旗(yì)C.自度(duó)能属者(zhǔ)溃围(kuì)瞋目叱之(chēn)D.鴂船(yǐ)十余创(chuànɡ)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大方,不吝啬B.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C.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D.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办法3.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乃大惊曰B.平明,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以故汉追及之。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B.及抛江过其下。C.望尘莫及。D.始见庐山及大孤。5.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以故汉追及之若非吾故人乎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小则获邑,大则得城D.期山东为三处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不同的一项A.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B.以故汉追及之不忍杀之,以赐公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D.然今卒困于此籍独不愧于心乎-15-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项王则夜起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8.下面对“霸王别姬”一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B.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C.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D.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莫能仰视”说明项王即使哭时也威势逼人没人敢仰面看他。9.下列各句中的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不历经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卷土重来。B.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义正辞严,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不得不服从了。C.部队溃败后立即开展整风运动,决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胜仗,搞好群众工作,开发根据地。D.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不会稍事停留,一定会衣锦夜行,赶紧回家报喜。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个旧城改造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商业利润高,更应该考虑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种潜在的长期收益高。B.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各国学者所统计的结论相差悬殊。迄今比较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自人类学家,他们通过民族研究发现,地球上70亿人大约讲6809种语言。C.今年是西湖免费开放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西湖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达到了2000多公顷。D.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对卫浴洁具的整体要求提高。11.依据下面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仿写两个分句,使整个句子形成排比。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童面之面:面对。B.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独自。C.持短兵接战兵:武器。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C.不忍杀之,以赐公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3.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项羽知耻的一项是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C.乃自刎而死D.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15-(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论项羽范增(宋)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节选自《庄子·让王》)1.对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本质的东西。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15-2.依据文意,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2022年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15-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15-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1.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阕”(què);B项,“骑”(jì)、“父”(fǔ);D项,“创”(chuānɡ)。2.A【解析】慷慨:情绪激昂。3.BC【解析】BC都当“才”讲,A项,于是;D项,竟。4.C【解析】都当“赶上”讲。5.A【解析】都当“跟随”讲。6.B【解析】B①因为,②把;A你;C助词,取独;D在。7.AD【解析】AD名词活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8.D【解析】“莫能仰视”是说将士们不忍心看他的悲伤。9.D-15-10.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把句中的两个“高”去掉;B项,语意重复,“悬殊”就是相差很远的意思,可以把“相差”去掉;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消费水平有明显的提高”。11.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峻的陆游虽是“夜阑卧听风吹雨”也常思“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感叹“怜子如何不丈夫”(一)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独”:岂,难道。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C、D三项都为代词。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D项,表现的是项羽的勇猛。4.(1)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2)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重价千金、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二)1.B-1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稍”:渐渐。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过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此推论可知。3.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4.(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15-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却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1.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査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2.C【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15-【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职位并不高。3.A【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4.(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15-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