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9说“木叶”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docx
2022-08-25 22:27:16
14页
9说“木叶”(课时2)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美国在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然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落于言筌。()(2)不过她饰演的安安仍然被许多粉丝喜爱,而一个独立、可爱、美丽的白领姑娘,也已经是她熟能生巧的角色。()(3)羽绒服价格太贵了,我们会向客人推荐‘假羽绒’,原材料是棉布,保暧性能相去无几,价格更有优势。”一家温州企业的客户经理说。()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理由:)“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语境中指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的意思,理解句意错误。(2)×(理由:)“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与语境不符。(3)√(理由:)“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适合语境。2.(1)(病因:)重复赘余。“必须”与“不能不”只能保留一个。(请修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2)(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无论是“相去无几”还是“一字千金”,都是指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应该为“概念上的差别”或“这里的差别”。(请修改:)“木”与“树”14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是木本植物的统称。这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以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2.阅读全文请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这一问题的?段落论述第1段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3段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是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二是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第4、5、6段从木叶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用“木”字的根本原因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而“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因此,“木”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所以,“木叶”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14“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不落言筌(quán)B.亭皋(ɡāo)招徕(lài)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ɡǔ)D.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歉收照相计日成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奖掖起迄众口铄金身在江湖,心驰魏阙C.诟骂凋敝斐声文坛言者无罪,闻者足诫D.雾霾蛰伏茕茕孑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语句中的横线处。①许多为人________(传诵/传颂)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②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__(凝练/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14③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_______(偶然/偶尔)的了。④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________(赋予/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⑤“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______(典范/典型)的清秋的性格。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B.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级、业绩考核的敲门砖,是否完全合适?C.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D.这场价格大战不会是精彩的战斗,无论是叫战的京东还是应战的苏宁、国美,还有旁边鼎力相助的当当,都基本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价格战除了带来虚热的数字以外,并没有给行业发展带来理性。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目前在我国学术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学界应该倡导对学术敬畏,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种大环境,但可以营造一个敬畏学术的小环境。14B.有关调查显示,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互信等心理因素造成的。C.近期,全国各地频发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案件。网络金融安全遭到破坏,一时间高度引发广大网民的关注。D.现代医学认为,红薯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还含有大量的钾和镁,这些物质可以维持人体的离子平衡,减缓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钙流失。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A.⑤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⑤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③④①8.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14(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1.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D.古典诗歌中习惯用单词,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2.下列各项中,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固定用法。B.“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因为“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等,《九歌》中的“木叶”才特别生动。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与“木叶”形象不同。C.“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叶”中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去除干净了。D.“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14(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说“韵”金开诚“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14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谢赫提到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韵”,这是由“韵”的最初含义经过人的“通感”蔓延生发的。B.人的神情、气派上所体现的“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且这种神情气派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C.“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D.对“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也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2.下列对“韵”的核心问题——“和谐”的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韵”最初的含义是指声调的和谐,而声调是流动变化的,所以“韵”的和谐一定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C.有“韵”才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D.静态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体现了“和谐”内在的生动性。3.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4A.正是因为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所以“韵”的含义才能由声调的和谐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B.“韵”是“有”“实”,“味”是“无”“虚”。“韵味”强调文艺作品要在生动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受,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C.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而《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D.“韵”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创造性成果,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202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14,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1.C14【解析】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2.D【解析】A项,“计日成功”中“成”改为“程”;B项,“迄”改为“讫”;C项,“斐”改为“蜚”,“诫”改为“戒”。3.①传诵②洗练③偶然④富于⑤典型4.B5.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应将两处下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C项第二处的问号改用分号;“万应锭”应加引号;D项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6.D【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为“倡导……的精神”。B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与“是……造成的”句式杂糅。C项,语序不当,“高度”应放在“关注”之前。7.C【解析】“隐匿了行迹”后面有“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③在最前面;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之前。故选C。8.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项,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一)141.B【解析】原文是说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2.A【解析】“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义,而非“固定用法”。3.B【解析】《美女篇》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不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二)1.B【解析】“并且这种神情气派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错误。原文“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2.A3.B【解析】A项,强加因果。C项,“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错误。原文“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D项,“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无中生有。1.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14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出该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理解文中“谱”的含义,“谱”的含义在文中可以直接进行筛选,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3段,找到位置所在就可以直接概括了。2.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解析】本段内容大概是:首先从书店里的菜谱说起,然后论述菜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运用菜谱必须把握火候,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最后又谈到了“谱”上,谈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概括思路时语言要简洁。【名师点睛】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本题论述思路归纳范围在第4段,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本段围绕“菜谱”分析层次即可。3.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名师点睛】这一题其实是考查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的解读,要分别解读“有规律”与“自由”的含义,再联系全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