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咬文嚼字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docx
2022-08-25 22:27:10
13页
8咬文嚼字(课时2)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有的处于舆论旋涡的职能部门,面对公众追问,要么使用外交辞令绕圈子,要么咬文嚼字、避重就轻,要么文过饰非,试图以狡辩来搪塞公众。()(2)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并不是媒体和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锱铢必较,而是媒体和企业基于某种利益勾连的一团和气。()(3学发展的新山东,在一脉相承于历史时,并无孤芳自赏的自鸣得意。无论山东几届领导班子更迭,其延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从未改变。()(4)我们不要把《葫芦兄弟》的故事讲得太走样,不要把一部好看的片子搞得点铁成金。()(5)小说中穿插着40多首现代新诗,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深恶痛绝的性格立场,这也凸显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并不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1)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整个人生态度上面,甚至于在运思布局方面也就难免如此。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1)√(理由:)“咬文嚼字”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符合语境。(2)√(理由:)“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符合语境。(3)√(理由:)“自鸣得意”的意思是自己表示很得意。符合语境。(4)×(理由:)“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现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不合语境,此处是指把好影视剧本改坏,应用“点金成铁”。(5)×(理由:)“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极点。一般不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此处可用“疾恶如仇”。2.(1)(病因:)语序不当。“整个人生态度”和“运思布局”调换位置。(请修改:)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2)(病因:)介词残缺。“从……”应为“从……中”。(请修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13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1.下列加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咀嚼(jiáo)上乘(chéng)锱铢必较(zhīzhū)拘礼(jū)B.箭镞(zú)付梓(xīn)清沁肺腑(xīn)斟酌(zhēn)13C.岑寂(cén)憎恶(zèng)深恶痛绝(wù)胸襟(jìn)D.蕴藉(yùnjiè)尺牍(dú)咬文嚼字(jiáo)流弊(bì)2.下列四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尺牍学福五车剥琢刻苦自励B.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C.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D.岑寂不即不离凝练锱铢必校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每当晨霭苍茫的时候,登卢沟桥,遥望低重的斜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_________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_________,晓雾_________,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立于卢沟桥的“卢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A.薄薄粼粼重重B.袅袅闪闪浓浓C.淡淡泛泛蒙蒙D.阵阵荧荧茫茫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昨晚在我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经过两个半月的大浪淘沙,在两万多名选手中,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陆佳蕾坚持到了最后,获得总冠军。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C.自斯诺登6月揭秘“棱镜”项目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近日德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监听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默克尔震怒,两个盟国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13D.收获后的玉米地里,一个胖乎乎的家伙,抓起干枯的玉米秆,放到嘴边嚼得津津有味,有人上前去看个究竟,发现竟是国宝大熊猫。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卢浮宫、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宫殿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和文明的构建,它们以固态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等诉说着流动的历史和文化。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浑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C.据郑州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在房交会上的统计,约有70%的被调查者有购房计划,但如何让这些购房需求变成购房行动,是开发商最头疼的问题。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将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处。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1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13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1.下列对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须自掩自推,足见其乃孤零一人。B.“敲”字显得拘礼,也显示了不甘寂寞,也破坏了温暖的人情。C.“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也似乎平添了搅扰。D.“推”字所呈现的情境似乎比“敲”所呈现的情境,更调和一些。2.下列各项中,关于字的“联想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的种种关系的累积。B.它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绚丽迷人,又变化莫测。C.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个性的,因而难以运用。D.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支离。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所以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B.文学语言的“推敲”标准,应在于哪一种境界是符合作者当时所要说的。C.科学的文字意义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D.文中的“点铁成金”实指苏轼在原句中巧妙用上了“天上”“人间”两个词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谈美书简(节选)朱光潜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已先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13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者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驭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整齐,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迁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者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13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2022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13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3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D2.C【解析】A项,“学福五车”应为“学富五车”,“剥琢”应为“剥啄”;B项,“清沁肺腹”应为“清沁肺腑”;D项,“锱铢必校”应为“锱铢必较”。3.C4.B【解析】“心劳日拙”指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5.C13【解析】A项,“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不能并列;B项,句式杂糅,“原因主要是……引起的”杂糅;D项,搭配不当,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6.③④⑤①⑥②【解析】③中心句;④“随之”指代的是“网络阅读”,应该紧接其后;第①句“然而”可以把第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②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⑥句的后面。7.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朱光潜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一)1.B【解析】B项,“也破坏了温暖的人情”不当。原文是“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与“孤寂”的意境不合。2.B【解析】B项,“绚丽迷人”一词将原意错解了。3.A(二)1.D【解析】“都从”错误,应是“大半都从格律入手”。2.A【解析】“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3.D【解析】“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131.D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名师点睛】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包括: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3.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4.文章的标题和文后的注释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两大点:一是要注意通读并勾画。“通读”是读原文、读题干、读选项。“勾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主要勾画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及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等。二是筛选信息时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答题时要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是“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的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