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滕王阁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docx
2022-08-25 22:27:00
16页
5滕王阁序(课时2)1.阅读课文第2、3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1)潦水尽而寒潭清()(2)俨骖騑于上路()()()(3)鹤汀凫渚()()()(4)穷岛屿之萦回()(5)披绣闼,俯雕甍()()(6)川泽纡其骇瞩()()(7)闾阎扑地()()(8)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9)云销雨霁()(10)落霞与孤鹜齐飞()(11)响穷彭蠡之滨()(12)声断衡阳之浦()2.阅读课文第2、3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1)序属三秋(__________)(2)潦水尽①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②(①__________。②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3)俨①骖騑②于上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4)得天人之旧馆(__________)(5)上出重霄(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6)下临无地(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7)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__)(8)披绣闼(__________)(9)山原旷①其盈视②,川泽纡③其骇④瞩(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16(10)舸舰弥津(__________)(11)云销①雨霁②,彩③彻区④明(①通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12)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3.阅读课文第2、3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俨骖騑于上路。(状语后置句。“俨骖騑”的状语“于上路”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唱”后省略介词“于”,“唱”的状语“(于)晚”后置;“响穷”后省略介词“于”,“响穷”的状语“(于)彭蠡之滨”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4.阅读课文第4、5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1)逸兴遄飞()(2)纤歌凝而白云遏()(3)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4)邺水朱华()(5)穷睇眄于中天()()(6)天高地迥()(7)目吴会于云间()(8)地势极而南溟深()(9)怀帝阍而不见()(10)命途多舛()(11)处涸辙以犹欢()()(12)北海虽赊()(13)宁移白首之心()(14)东隅已逝()5.阅读课文第4、5段,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1)遥襟①甫②畅,逸兴③遄④飞(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2)纤歌凝而白云遏(__________)(3)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4)四美①具,二难②并(①__________。②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5)极娱游于暇日(__________)(6)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__)16(7)目吴会于云间(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8)时运不齐①,命途多舛②(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9)屈贾谊于长沙(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10)窜梁鸿于海曲(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11)所赖君子见机①,达人②知命[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看机会,看形势。②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指在某方面(学术、艺术、技术等)非常精通的人,高手。](12)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13)穷①且②益坚(①__________。②连词,__________。)(14)酌贪泉而觉爽①,处涸辙以犹②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1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16)阮籍猖狂(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狂妄而放肆。)6.阅读课文第4、5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遏”本身表被动,无标志被动句)(2)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状语后置句。“望”的状语“日下”,“目”的状语“云间”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3)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见”是“被召见”的意思,无标志被动句)1.(1)lǎo(2)yǎn/cān/fēi(3)tīng/fú/zhǔ(4)yíng(5)tà/méng(6)yū/hài(7)lǘ/yán(8)gě/zhú(9)jì(10)wù(11)lǐ(12)pǔ2.(1)是,属于(2)①干②变成紫色(3)①整齐的样子②驾车两旁的马(4)得到,引申为观赏(5)向上(6)向下(7)依着,随着(8)开(9)①辽阔②极目遥望,满眼都是③纡回曲折④使……吃惊(10)满(11)①消②雨过天晴③指日光④指天空(12)尽、遍3.(1)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16(2)渔船上的人(在)夜晚唱起歌,歌声(在)鄱阳湖畔响遍。4.(l)chuán(2)è(3)suī/zūn(4)yè(5)dì/miǎn(6)jiǒng(7)kuài(8)míng(9)hūn(10)chuǎn(ll)hé/zhé(12)shē(13)nìng(14)yú5.(1)①胸怀②刚、顿时③兴致④迅速(2)阻止(3)超过(4)①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②难得(5)尽(6)定数(7)遥望(8)①有蹉跎、有坎坷②乖违,不顺(9)使……受屈(10)使……逃(11)①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②通达事理的人(12)哪(13)①困厄,处境艰难②反而,却(14)①清爽②还、仍然(15)远(16)狂放、不拘礼法6.(1)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2)在夕阳下远望长安,在云海间遥看吴会。(3)怀念朝廷却不被召见。1.第2、3段是著名的写景段落,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美景描述出来。(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这两句是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名句。(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渺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人在景中,景中有人。(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162.阅读第2、3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这两段中,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3.第4、5两段中,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两段主要抒发了作者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4.第4、5两段的抒情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另一方面又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你如何理解这两者呢?这两者是一致的。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于是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怀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这样,文章的基调就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和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乐,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16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蛮荆(mán)骖騑(cān)睇眄(dì)捧袂(mèi)B.棨戟(qǐ)潦水(liáo)簪笏(zān)桑梓(zǐ)C.台隍(huáng)舸舰(gě)帝阍(hūn)叨陪(dāo)D.懿范(yì)彭蠡(lǐ)虢州(Guó)遄飞(tuá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如听仙乐耳暂明B.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无人问津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接孟氏之芳邻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A.襟江而带五湖B.徐孺下陈蕃之榻C.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D.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奏流水以何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B.俨骖于上路/都督阎公之雅望C.怀帝阍而不见/穷睇眄于中天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5.下列都用来抒写王勃虽然失意,但修德建功、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的一组文句是①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16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④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⑤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⑦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⑦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羽扇纶巾,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中庸》)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3)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16,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注:①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其文辞壮:认为……壮美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拜访C.倘得一至其处倘:或许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栏杆2.下列各组句子中,字体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16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他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领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2022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16,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16,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1.A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暂”,上句“暂时”,下句“一下子”;B项,均为“渡口”;C项,“接”,上句“到达”,下句“结交”;D项,“鄙”,上句“浅陋”用以自谦,下句“作为边境”。3.A4.A【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均为宾语前置;B项,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省略句。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①指的是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像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③是作者借冯唐、李广等来自我安慰。⑤表现的是失意心理。6.(1)见贤思齐焉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知耻近乎勇恐美人之迟暮 (3)东船西舫悄无言 渔舟唱晚 (4)犹且从师而问焉 乌鹊南飞1.B16【解析】诣:到。2.C【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在。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的。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代词,它的。3.C【解析】“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4.(1)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2)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参考译文】16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独独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赞。等到看到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等文章,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是壮美,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时选择走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进封尊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自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注视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缺乏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缺乏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阳气上升,阴气闭合。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这里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都可以修整治理。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做文章。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下这篇阁记。1.D【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D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2.C16【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3.B【解析】B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4.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解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分;失时,违背时代,1分;句意1分。(2)已,停止,1分;篡弑,篡位弑君,1分;大意,1分。【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5.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6.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16【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16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