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4诗经两首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4诗经两首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ocx 2022-08-25 22:26:57 13页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4《诗经》两首(课时1)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体例:风、雅、颂。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手法: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13-⑤隰则有泮:___通___()1.现实主义西周初期春秋中叶305诗三百民间乐歌宫廷宴享歌颂祖先功业四言3.méngchīchīqiāngqiānguǐyuánzàishìjiùhuìdāncúqíshāngjiānchángxìxípàn4.①匪,通“非”,不是;②无,通“勿”,不要;③于,通“吁”,唉;④说,通“脱”,解脱,脱身;⑤泮,通“畔”,边岸。1.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2.如何理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是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叹,是对世间女子的呼吁,饱含辛酸、苦痛和懊悔,是反省之后沉痛的领悟!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女子的反省。女主人公经过痛苦的回忆开始反省:怨恨和痛苦也该有个尽头。作用:为下面变得决绝作铺垫。4.阅读全诗,请分析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女主人公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情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5.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离别中,两人性格已现端倪,请仔细品味语言,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格特点。通过“将子无怒”一句,看出“氓”急躁、任性;通过“匪我愆期”和“将子无怒”-13-两句,可看出姑娘温婉、体贴。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彤管有炜(yè)邶风(bèi)垝垣(wěi)归荑(tí)B.踟蹰(chízhú)静女其姝(shū)尔卜尔筮(shì)城隅(yú)C.载(zǎi)笑载言静女其娈(luán)咥(xì)其笑矣说怿(yì)D.隰(xí)则有泮愆期(qiān)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2.下列对两组句子中的“之”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13-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5.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6.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B.总角之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C.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D.淇水汤汤(古义,水势很大的样子;今义,用面做的一种液体,如面汤)7.下列文学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②《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③《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④“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⑤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A.②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⑤D.①②④8.名句默写。-13-(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_!(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4)既见复关,__________。(5)总角之宴,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6)______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9.仿照例句,自选两部名著为其写一句书评。例:《诗经》——先民的歌唱《颜氏家训》——位父亲的叮咛(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氓(节选)《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章描写的三个场景。2.诗歌的第一、二章节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13-(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风雨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③?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①选自《诗经·郑风》。②喈喈(jiējiē):鸡叫的声音。③夷:同“怡”,悦。④胶胶:鸡鸣声。⑤瘳(chōu):病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本诗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横穿《诗经》的河流洪烛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3-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隔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②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的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留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⑥-13-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的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的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的“《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3-(1)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的“贫血”是什么意思?(2)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的深刻含意是什么?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到《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13-1.D【解析】A项,炜wěi,垝guǐ;B项,蹰chú;C项,载zài。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D【解析】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3.A【解析】言,无义;思,考虑。4.B【解析】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5.C【解析】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6.D【解析】D项,汤汤,古代指水势很大的样子,今天也有这个义项。7.C8.(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2)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3)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4)载笑载言(5)言笑晏晏-13-(6)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9.《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水浒传》——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解析】首先,要选定自己熟悉的名著,其次,根据名著主旨,概括名著。突出一方面特点即可。(一)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温顺迁就、信守诺言。男主人公:表面忠厚、殷勤主动。【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如女主人公,在第一章中,“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内容表现其专一、温顺等;第二章中,用“见复关”和“不见复关”的神态、动作等表现她的痴情等。而对男主人公来说,“蚩蚩”表现其表面忠厚老实等。(二)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2.本诗通过三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变化。(三)1.AD【解析】B项,关于“那条河流”的说法错误,文中的“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与“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作者主要是对比古代与现代,对现代提出不满,但并没有“否定和厌恶”现代都市文明。E项,“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的表述不当,“草鞋”“斧头”等意象并未令语句表意晦涩。2.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1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找到哪些段落描写了先民的生活,哪些地方是有关于先民的生活的评价,然后再从中提取概括出其生活特点。3.(1)指城市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2)此句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4.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引用的作用、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文中多次提到“那条河”,呼应了文章标题,令文章形散而神聚。1.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13-【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