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3拟行路难其四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3拟行路难其四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x 2022-08-25 22:26:53 10页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专题03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全诗突出一个“愁”字。-10-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鲍鱼(bào)辣椒(jiāo)斟酌(zhuó)灼热(zhuó)B.禅宗(chán)拟古(nǐ)泥古(ní)醴酪(lào)C.干劲(jìn)强劲(jìn)劲旅(jìng)疾风劲草(jìn)D.差异(chā)奇迹(jī)北渚(zhǔ)匡正(kuāng)-10-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倍增录像机拾人牙慧轻于洪毛B.备至照相机两败具伤自作自受C.赡养钓鱼竿意气用事沧海一粟D.观瞻电线杆黔驴计穷姹紫嫣红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安能行叹复坐愁翠华摇摇行复止B.酌酒以自宽衣带渐宽终不悔C.举杯断绝歌路难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吞声踯躅不敢言凡六百一十六言4.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黄遵宪《今别离(其一)》)5.与“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和《拟行路难》都属于乐府诗,也是古体诗。B."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两句中包含的两个人物是庾信和鲍照。C.鲍照,南朝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集中于诗歌方面,最有名的诗歌作品是《拟行路难》十八首。-10-D.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B.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C.“作为一名公安特警,当党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刻,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义无反顾。”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D.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家伙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我们这些做朋友的怎能不替他高兴呢!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安能行叹复坐愁?(3)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鲍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曾影响过众多的诗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谢朓、沈约,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从中吸取过营养。同样,鲍照的创作风格,也直接___________间接地影响了李白。___________,两人___________生活于不同的时代,___________在乐府诗创作的领域里有着许多惊人的共同之处。10.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不超过30字)-10-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从比兴手法的角度对该诗进行鉴赏。2.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10-【202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1.A【解析】B项,“泥古”应为“泥(nì)古”;C项,“强劲”“疾风劲草”中的“劲”读音都应为“jìng”;D项,“奇迹”应为“奇迹(jì)”。2.C-10-【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洪→鸿;B项,具→俱;D项,计→技。3.A【解析】复:又。B项,宽慰,宽解/大,松;C项,歌唱/作歌;D项,说话/字。4.B5.D【解析】D项,运用了夸张手法,题干中的句子和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6.C【解析】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成就最高的是诗歌。7.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B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D项,“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将会遇到什么糟糕情况无法预知。8.(1)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 (3)心非木石岂无感9.或 因此(因而、所以) 虽然 却(但)【解析】作答这类填写关联词的试题时,首先要通读文段,明确文段说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最后确定关联词,再通读文段,看是否通顺。10.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阅读文段,给文段划分层次。通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层,“同时”之前为一层,说的是鲍照歌颂正义之师,渴望报效祖国;剩下的是一层,说的是鲍照的诗歌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即可。(一)-10-1.诗歌从生活现象写起,以引出“人生亦有命”的感慨,这是兴手法的运用;泻水于平地,水流四处,各不相同,暗喻人出生之后,都按照命运的安排走向他们各自的人生旅途。比兴手法的运用,让诗歌形象生动,富有韵味。2.先是自慰,用“人生亦有命”来宽慰自己,以“安能”句来强化自己积极的感情。然后力求达观,“酌酒以自宽”,说服自己不要再“歌路难”,给人积极达观之感。最后悲怆难耐,情感急转直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于是诗情转瞬间从高空跌入低谷,以至于“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鲍照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其情感的变化往往是跌宕起伏的,可能会由努力向上向善的感情突然折入低谷,本诗便是一例。(二)1.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解析】从前四句诗“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2.结尾两句由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这足以证明了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1.D【解析】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诸弟”对“一身”,-10-“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2.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二大类。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本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10-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