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2故都的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ocx
2022-08-25 22:26:50
16页
2故都的秋(课时2)1.解释下列词语。(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 厮()蓝() 篮()萧() 箫()衬() 忖()蕊() 芯()陀() 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2)一椽破屋:一间-16-\n破旧的屋子。(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4)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2.嘶叫/厮打 蓝朵/篮球 萧索/笙箫衬托/忖度 落蕊/芯片 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符合语境。(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1.作者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为序来记叙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例如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又如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2.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作者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16-\n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4.“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几组对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ào)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16-\n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圣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B.我们要正告日本当权者,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置之不理,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C.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奥数等,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D.这种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彩棉内衣,图案精美,做工精巧,天衣无缝,穿在身上很舒服。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②显得安谧而有生气③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④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⑤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6.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16-\n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16-\n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所以他在追求“清”“静”的同时,是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的。B.北京秋天那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失去它们固有的特征。C.这部分文字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D.这部分文字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经作者精心锤炼,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E.选文第四段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雨的阵势、云的景象、人们的行为,写得活灵活现。-16-\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④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⑤-16-\n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圏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⑥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⑦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1.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有什么作用?2.第⑤段作者描绘了一幅江南微雨图。请仿照这种形式,概括第⑥段描绘了一幅什么图,并简要说说本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章结尾“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一句中加粗的“无聊”一词原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有何含义?【2022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16-\n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16-\n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5.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16-\n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1.A【解析】“钞”应该读作chāo。2.B【解析】A项,黄—皇;C项,圆—园;D项,蓑—衰。3.B4.D【解析】“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5.③②①⑤④【解析】将这五句话分为两组即可,一是有小色块点缀,一是没有小色块点缀。有小色块点缀的语句是:①②③,然后将①②排序,是街道有生气,进而呈现出首都秋意。6.正像是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16-\n(一)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秋蝉的“残声”的描写转到对“秋雨”的描写。内容上:描绘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既突出了秋意,又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解析】作答这类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处在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呼应上下文;③总结上文;④引出下文;⑤推动情节发展;⑥为下文作铺垫。而内容上的作用,则要结合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此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写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恋之情。2.这段流露了作者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进行对比,将南、北方的雨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如答“衬托”,言之成理亦可)【解析】通读选文后可知,其在写蝉鸣、秋雨时,不仅写了北方的,也写了南方的,明显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对比,是指甲乙事物两相比较,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衬托是指以乙事物为陪衬(有正衬、反衬之别)来突出甲事物,使甲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4.“息列索落”是说雨声细小琐碎,但即便是这样的雨声,作者也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夹着“息列索落”的雨,使环境充满肃杀悲凉的气息,表现了作者心头的悲凉。这一个词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时,一般先解释词语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5.BC【解析】找准答题角度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文章有的地方写色彩,是诉诸视觉的;有的地方写声音,是诉诸听觉的。再分析这种写法所体现的故都的秋的特点。-16-\n【解析】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且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一层主观感情色彩。B项,“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明显不对。C项,“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错误。(二)1.将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做对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解析】本文标题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却写北方的冬景,这就可以联系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写法去分析。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有烘托渲染的作用。2.第⑥段描绘了一幅江南雪景图。这幅图,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引发读者的联想。引用诗句,避实就虚,让读者通过联想去体味江南下雪的美景;②丰富文章的内涵。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③增添作品的文采。古诗的引用,使文章有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给人文采飞扬的感觉。【解析】先分析第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仿照“江南微雨图”的短语结构形式回答第一问。第⑥段文字在描写江南雪景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妙处?抓住这些问题回答即可。3.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过渡)。承上段写雨而来,启下文写雪的内容。(符合意思即可)4.“无聊”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说窝在家里写江南冬天的美景,那真的有点无聊,应该走出去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那才有趣。(符合意思即可)【解析】该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需结合文章主旨及所在文段大意主旨,分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16-\n1.C【解析】该题考查感受重要词语的含义。C项,“精打细算”的意思是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从原文“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盘算应为筹划谋算之意。【名师点睛】考点解读: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2.D【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D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字词“仍然”是关键。【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要准确理解文章某一段落、某些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者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这是互相联系的两方面:后者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本内容为基础,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3.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该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解答本题对文本第二段的每一句进行筛选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洌”,而象征义从首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该句进行分析即可。【名师点睛】此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请分析某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多次写到某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分析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内容和结构上,或交代什么样的环境,或暗示什么内容,或成为全文的线索;②情感主旨方面,象征了什么内容,成为某种情感(精神)的载体。-16-\n4.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名师点睛】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看,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③从结构上看,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④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5.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名师点睛】①理清概念:构思脉络其实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这种题型实际上就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②构思特色包括谋篇布局与选材。谋篇布局包括线索、行文思路(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构思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伏笔照应、以小见大等)、叙述上的特色(倒叙、插叙等)。选材包括引用诗文,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6.A【解析】该题考查名著阅读。A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16-\n【名师点睛】该题将名著考查放置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式较为新颖。名著复习方法: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名著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意,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