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1荷塘月色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1荷塘月色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ocx 2022-08-25 22:26:49 12页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荷塘月色(课时2)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12-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一例:一律。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12-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宛然: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弥望: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下列对本文思想感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思想上充满着苦闷和彷徨。B.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悦来自于荷塘月色的无边美景使作者得到心灵的彻底解脱。C.作者在文中始终都流露出既苦闷又幻想超脱的矛盾心理。D.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是文中作者主要的思想倾向。5.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12-6.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一段话,使前后两段话语意相关、句式整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你是否总幻想着乘一叶扁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气,那股清香已让你沉醉。7.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写道:“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这些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你认为余光中说的有道理吗?说说自己的观点。(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12-2.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3.“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4.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5.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故乡的荷塘覃力维①记忆深处,故乡屋前的荷塘,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②荷塘就在老屋门前不远处。荷塘原本不是荷塘,只是一个被人遗忘而水质浑浊的小水塘。那年初春,当了一辈子“泥腿子”的父亲见空塘留着可惜,便撩起裤脚下到冰冷的塘水里,栽下了几颗藕芽。当晚,父亲高兴不已。他春风满面,对我们说:“没多久,咱们就可以赏荷了!”③从此,我每天都徘徊在小水塘边。④随着几场春雷滚过,温情的春雨慢慢滋润着水塘。这时,藕芽悄悄地从水中伸出尖尖的角,粗的露出拇指般的头,细的如蚯蚓伸出的脑袋。一只只红色的蜻蜓闻风而动,不时停留栖立在小荷尖角上。它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摆动几下翅膀。不多久,小荷绽开了一片片新叶,浮在水面的,像一面淡绿的明镜,撑出水面的,就像一把小伞。⑤到了夏天,正值赏荷时节。每每一大早,我与父亲便赶到荷塘边。见塘里撑起的绿伞逐渐多起来,一把比一把大,一把比一把绿。塘里到处一片碧绿,仿佛一座绿色小丘。放眼望去,塘中碧绿的叶子丛中,伸出了一朵朵荷花。那些含苞未开的,像是要熟的红桃;而那刚刚绽开的,宛如美女抿嘴含笑;完全绽开的,俨然新娘盈盈的笑脸。柔风拂过,吹得荷叶沙沙作响。那些亭亭玉立的荷花,婆娑起舞,引得岸上的人们啧啧称赞,如痴如醉。⑥-12-下雨的时候,荷塘景色更迷人。黄豆般大小的雨点打得荷叶啪啪响,好比雨打芭蕉般悦耳。一滴滴雨点落在荷叶上,有如“大珠小珠”之妙;偌大的荷叶间,亮晶晶的银珠滚个不停,连成一片,倾泻而下,堪称“青玉盘中泻水银”。而当雨过天晴,清风徐来,荷塘一片清新,到处一派“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之景致。⑦最动人的时刻,还在夜里。明月高挂之时,月光给荷叶镶上了道道银边。皎洁月光下,那一环环“银轮”泛出银光,异常醒目;还有那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如同流星雨似的洒满荷塘。在斑驳荷叶间栖息的青蛙,这时呱呱地吟唱着,欢声委婉悦耳。就连岸上的“纺织娘”也闲不住地凑着和乐。到了深夜,荷塘渐渐静了。偶尔在月落乌啼的时候,会听到夜宿荷塘的水鸟发出叽叽的爱恋声……⑧如今,久居城里的我很难见到荷塘了。而故乡屋前的荷塘也早已不见踪影。然而,我却时时梦见父亲的荷塘。当年父亲曾播撒希望的荷塘,如今盛满的不仅仅是我人生沉甸甸的乡思。(有删改)1.文章标题是“故乡的荷塘”,第②段却插入了对父亲种藕的叙述。这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3.第⑦段是对夜间荷塘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此段加以赏析。【202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12-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片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12-(有删改)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1.D【解析】A项,没精打采;B项,专心致志;C项,寂寞。2.C3.D【解析】前三项都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B【解析】“彻底解脱”分析有误,联系写作背景可知,当时大革命失败,作者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心情自然不可能得到彻底解脱。5.C【解析】作者来到荷塘前“心里颇不宁静”,想起古代采莲盛况,就是想从烦闷中解脱出来。A、B、D三项理解偏颇。6.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是否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让耳朵仔细聆听清泉的私语,放眼望去,那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会让你着迷。-12-7.答案示例:我不同意余光中的看法。朱自清确实好用明喻,但明喻并不等于浅显,相反我认为这些明喻更便于我们理解文意。朱自清用的女性意象也没有引起我的庸俗的联想,如他将荷叶比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与其说“舞女”庸俗,不如说一些人将原本纯洁的词语人为地增加了庸俗之义。(一)1.D【解析】A项,南朝乐府;B项,无借代;C项,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2.(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4.不多余。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5.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二)1.不多余。该段点明了荷塘的来历,照应了题目中的“荷塘”。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播种,才有了荷塘,荷塘才成为作者思乡的寄托,令作者有了对生活的感悟。【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章的重点是对荷塘美景的描写,第②段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播种,才有了荷塘;有了荷塘,才有了作者思乡的寄托。所以,不管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第②段都必不可少。分析文章的结构,主要看相关文段在文中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开头,可能有点题、总领全文等作用。如果是在文中,则可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是结尾,则可能有总结全文、点题、升华主题等作用。-12-2.这篇文章以故乡的荷塘为线索,通过对种荷、盼荷、赏荷、思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①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明月、萤火虫等是视觉描写,蛙声和“纺织娘”的叫声等是听觉描写。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比作流星雨,不仅表现了其动态,而且写出了其数量之多;把人的行为“闲不住”赋予“纺织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③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用水鸟发出的叽叽的爱恋声等来衬托荷塘环境的寂静。【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段文字,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了描写,采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此外,还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比喻。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2.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12-3.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解析】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义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5.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解答本题,可从用词、手法、句式风格等方面切入,如从手法的方面切入,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12--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