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说课稿.doc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说课稿.doc

doc 2021-12-05 23:27:20 18页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说课稿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2)重点指导。(“瞅”读“chǒu”)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四、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第1—7自然段。2.小组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五、课堂小结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1.复习本课生字。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二、学习“被捕时”部分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4.全班汇报。三、学习“法庭上”部分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四、学习“被害后”部分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五、总结课文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教学板书]11.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2)重点指导。(“瞅”读“chǒu”)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四、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第1—7自然段。2.小组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五、课堂小结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1.复习本课生字。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二、学习“被捕时”部分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4.全班汇报。三、学习“法庭上”部分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四、学习“被害后”部分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五、总结课文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教学板书]11.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和理解本课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他的革命精神。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李大钊同志的言行,体会他高尚的品质。2.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同志为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生看图,58页的李大钊照片。)(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2.时代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3.简介李大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设计意图: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然引入李大钊,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看图,并及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二、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2.认读生字新词。生字: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新词: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冷笑、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3.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军阀:指旧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宪兵:某些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4.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默读2—3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小组讨论。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建议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3)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设计意图:初步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了解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三、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高尚品质。(被捕前)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2.学生自学、讨论。3.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李大钊在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2)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局势的?坚决不离开北京。抓住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①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关键句子,体会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设计】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了吗?写了哪些事?2.你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引导学生抓住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体会。3.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习下文做准备。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一)被捕时。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8—18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2.找出对比的语句。3.学生自学,然后讨论。4.学生汇报。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道:“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道:“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设计意图: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并用对比方法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二)法庭上。1.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19—29自然段,用“  ”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3.学生汇报。4.(1)外貌:“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他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神态: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5.补充资料。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他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6.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1)对亲人充满慈爱。(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设计意图: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三、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3.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相对应的。(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到写作中去。四、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缅怀他们,我们的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设计意图:由李大钊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其他革命题材小说的兴趣。【板书设计】11 十六年前的回忆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外貌言行神态《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2.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僻静、恐怖、拘留”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二、说教法和学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怎样引导呢?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并在读课文前交流。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三、说教学过程一堂课犹如一出戏,需要通盘统筹,精心安排,因此,要搞好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作了如下安排:全文共学习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训练,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地叙述事情经过,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语言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强调、追求的“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所注重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关键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营造愉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争作学习的小主人,培养学生敢想善问,主动探究、富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据此,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以题激趣,感知课文第一课时,在情境激趣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以题激趣:是谁在回忆?回忆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以此,抓住题眼,触发情思,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并结合课前预习时所查资料,边读边想:通过自学,你可以自行解决什么问题?对李大钊的英雄形象,你产生了怎样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存在哪些疑难等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扫除阅读障碍的参与意识,得到尝试质疑、自能读书的有效训练。二、主旨入手,拓展教学,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部分,我引导学生质疑: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句贯通全文,是表现李大钊精神的主线。这里我抓住“信心”一词展开教学。在理解“信心”一词的基础上,围绕“信心”一词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顽强,将生死置之度外。学生从战争时代的英雄人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进而联系到身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必将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加以分析品位,展开联想,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加快领悟文章的内涵。三、品析语言,进入情境言为心声。从语言训练入手,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自主学习“李大钊在处境相当危险的情况下,坚持留在北京工作”这一部分内容时,体会出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耐人寻味。我便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这两句话的内涵:第一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在引导学生谈了对“知道什么”的理解之后,我出示了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知道得不多;C、小孩子什么都知道)然后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第二句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引导学生体会“坚决”、“轻易”、“什么时候”的含义,让学生在品析词语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然后通过品析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常对你说。”与“我哪能离开呢?”……“我不能离开。”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的态度。,为了保证学生课有所得,本篇课文着重向学生渗透两种学习方法:学法之一:体会三个对比,学习写法(1)比形象。拿作者笔下狠毒凶残的敌人,与临危不惧的李大钊同志进行横的比较,突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学习作者抓住本质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2)比态度。拿父亲烧文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严肃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和蔼的态度进行纵的比较,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3)比神态。大家都知道透过人物的神态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其精神状态。我们如何品析人物的神态描写呢?李大钊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他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在学生合作学习了这一部分之后,我着重抓住这样两句话来引导学生品析人物神态,从神态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A、“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B、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拿父亲被捕前搜身、法庭提审及接受审讯时不同的神态作比较,感受李大钊同志虽身陷囹圄,但初衷不改,坚定不移、革命到底的豪迈气概。学法之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课文除了首尾呼应之外,还多处做到了前后照应,如引导学生理解讨论后得知,课文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并引导学生将这一写作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设计以上学习方法的目的是: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篇课文的朗读训练:朗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在教师指导下练出来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要使他们在读的时候不去考虑自己是在读。”即不停留在字面上,而直接去理解读的内容,所谓“半自动化”的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则要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从而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最后,我要说的是本课的板书设计。以第二课时为例,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板书正中写课题,然后自左而右依次写伟大的力量、李大钊,然后写出李大钊表现出的特点:忠于革命、无所畏惧、沉着斗争;然后是作者的写作方法:对人物语言、神态的直接描写以及家人、敌人、自己的对比,旨在突出李大钊的精神实质。这样,从内容到思想,使文章内容清楚具体,学习重点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灵活、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发挥了板书应有的作用。总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设计,尝试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即由重“情节内容”轻“言语形式”,转换为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由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转换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统一;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换为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的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由重“理解”轻“运用”,转换为以提高运用能力为目的的“理解”与“运用”的统一。通过以上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时间顺序被捕前:忠于革命被捕时:无所畏惧法庭上:沉着斗争被害后:全家悲痛教学反思:课堂亮点:一、朗读指导的扎实、有效在整堂课中,能以朗读为理解、体验的主线,精心设计了个别读、评议读、分角色读、对比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较为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如,设身处地读,把词语送到句子中读,想象画面读等,都使朗读的效果凸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滋有味。二、学习方法的渗透、运用在学习“法庭上”,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受刑后的表现,深刻感悟到李大钊同志的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品质,腾出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批注,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汇报,查资料法、抓重点词法、联系生活实际法、想象法等学生运用自如,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二、自己读书质疑,自己读书求解结合教材,我觉得“伟大的力量”“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些词句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结合单元组内容,自己反复读书中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问题问得有价值,回答得也很到位。四、简单中“不简单”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楚,思路清晰,可谓简单。但每一部分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达成教学目标。“被捕时”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主,以读带讲;“法庭上”的教学以巩固、运用学习方法及质疑、比较的途径让学生学习语言、体会革命先烈的高尚精神,网站献花、留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几点缺憾:1.教学时间上仍安排不够合理。在“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一环节消耗时间较多,造成拖课。2.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公开课比平时的课要拘谨,放不够开,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教学侧重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但从李大钊对家庭深沉的爱教学还不够突出,造成主人公的形象不够立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