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精品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docx
2022-08-25 16:14:07
13页
教学要求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重点)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难点)教学课时 两课时。1.认识“暮、瑟”2个字,会写“暮、吟”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课件。一 谈话导入,介绍诗人\n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2)二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暮、瑟”的字音。2.指导书写“暮、吟”2个字。(出示课件3)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交流古诗题目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扫除生字障碍。三 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白居易离开京城,在去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谁来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指名让学生说)2.诗人到底吟了一首怎样的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听范读)(出示课件4)\n3.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不懂的用“△”标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1)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①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词的意思)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学生交流)③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让学生说)(出示课件5)(板书:红日西沉 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④教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2)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露水 月亮)②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比喻)诗人把露水比作什么,又把月亮比作什么?(露水—珍珠 月亮—弓)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n③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是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的?(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④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指导。(出示课件6)(板书:新月东升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古诗。5.指导朗读。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还应读出节奏,请同学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出示课件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四 配乐朗读,升华情感1.教师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出示课件8)教师: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诗人陶醉于这美景,写下了这首诗,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来仔细地品味吧。(学生配乐朗读)2.引导学生谈感受。教师:如果此时你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看到这安静、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让学生谈感受)五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n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2.借助你画的画,试着背诵古诗《暮江吟》。 暮江吟红日西沉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新月东升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 月似弓喜爱 1.导入新课的方式要有趣味、有新意,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以学过的古诗入手,进而介绍诗人,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设置疑问。2.古诗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小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读切入教学。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理解大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教师再相机指导,优美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节奏、重音、韵味,直至能够熟练背诵。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理解了古诗,还初步体会到了古诗的典雅韵味。1.认识“缘、骚”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n课件。一 谈话激趣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我们继续用学过的学习古诗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谁来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路搭桥。二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和《雪梅》,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课件10)yuán xiánɡ sāo xùn shū缘 降骚 逊 输“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降”是多音字,在诗中表示“服输”,读xiáng。2.书写指导。(出示课件11)题 侧 峰 庐 缘 降 费 须 逊 输“缘”字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可借用“互”字帮助识记;“降”第七笔是撇折,不要写成横;“输”字右半部分中间的短横不要漏写。\n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生字,通读古诗,扫清障碍,为下面学习古诗作准备。三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1.解题目,知作者。(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古诗题目。(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教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出示课件12)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2.抓字眼,明诗意。(1)(出示课件13)指名让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板书:所见 横—岭 侧—峰)\n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各不相同。(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板书:所感 不识庐山)。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在庐山中。(板书:身在此山)(3)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4)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3.多诵读,悟诗情。(1)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诗人喜爱庐山)诗人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表达了他对庐山奇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诗人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学生:诗人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课件15) \n(3)你们能不能把诗人的赞美之情朗读出来?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4)四人小组表演。(5)教师:刚才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想知道诗人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谁能来说说?(因为作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4.教师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板书:跳出局部,整体观察)5.背诵古诗,指导默写。(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角度的关键词,体会先景后理的特点背诵古诗。(师生接龙背诵)(2)指导默写:注意“壁、缘”的写法,句末标点不要遗漏。四 学习古诗《雪梅》1.看图片,赏雪梅。教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16)\n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在什么季节开放呢?学生:梅花。梅花在冬季开放。教师:说得对,这是梅花。梅花在冬季开放,十分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去一探究竟吧!(板书:雪梅)2.读古诗,诵雪梅。(出示课件17)(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准确。(2)认读注拼音的字。同桌互读,读得不正确的地方互相指正。(3)指名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师生共同评议。(4)指名让学生去掉拼音读。(5)当小老师领读。(6)听老师范读,注意节奏。自己朗读,读出节奏。(7)男女生合作读。(8)齐读,背诵。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朗读,为下面学习古诗作准备。3.品诗句,悟道理。(1)会背古诗了,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n①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②同桌交流,说说古诗大意。③小组讨论,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④教师小结古诗大意。(出示课件18) 诗意: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板书:梅雪—争春 骚人—阁笔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2)悟道理。从后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各自的特点:雪白、梅香。这首诗借梅、雪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提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板书:各有所长)(3)带着理解再读这首诗。4.谈雪梅、拓诗词。(1)简介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2)谈梅、雪的关系。\n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5.教师总结。同学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放,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梅花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不仅是“岁寒三友”之一,还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你们也能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五 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四句诗的意思的。 题西林壁所见横—岭 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感不识庐山身在此山跳出局部整体观察 雪梅梅雪—争春骚人—阁笔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各有所长 1.教师可以从趣味、情感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学习《题西林壁》时,可以让学生回顾数学课上“观察物体”的情景,\n并拿出一个长方体扁盒,请学生分别从正(侧)面、左(右)面和上(下)面观察,画出看到的图形,进而导入新课。这种跨越科目界限的、做实验式的导入方式,必然会吸引学生,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2.“降”是多音字,在《雪梅》一诗中读xiáng,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提示,避免部分学生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