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 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 名师教学设计

docx 2021-12-09 09:48:05 13页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0青山不老一、课前解析《青山不老》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文语言简练、构思精巧、内容清晰,以“青山不老”为主线,以“我”采访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最终创造一片青山的感人故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关注课题:“青山不老”是本文的“文眼”,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关注课文写作方法:本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层次分明,内容清晰,结构紧密。开篇就展现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接着介绍这条美丽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之险恶和院子里的小环境之艰辛,与开头呈现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讲述了不起的奇迹埋下伏笔。再接着用一连串的数字讲述奇迹的了不起,通过老人的话感受到了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为理解“青山不老”做铺垫。最后以“青山是不会老的”结尾,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关注词语:本文的词语运用非常准确、形象,如“肆虐”很准确的写出西伯利亚大风的风势之强,破坏力之强;“盘踞”形象地写出晋西北的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霸占在这里,赶也赶不走;“如臂如股”“劲挺”写出了树面对山洪的勇敢与坚强,等。关注作者: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没有新闻的角落》等。关注背景:晋西北地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沙漠化扩展前沿,属于沙尘暴高发区。受地理位置影响,该区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关注主人公:《青山不老》主人公原型是代喜增。代喜增(1899年~2005年),解放前举家搬到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刚搬到大架山村时,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时候都发山洪。为保住山上的水土,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老人上了年纪后,树种不动了,就当起护林员。他的一句口头禅是:“这满山的树就是我的子孙。”《青山不老》一文就是梁衡拜访他后有感而写的。 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三、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1:预设: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沙漠、荒山,植被稀少,这个地方太荒凉了,没有一点生机,环境非常恶劣。看来这组照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就是我国的晋西北,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有那样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方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的采访,一起走进这位平凡的老人,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出示课件2: (板书:20青山不老)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预设1:为什么说“青山不老”?预设2:青山为什么会不老?预设3:“青山不老”与这位老人有什么关系?......3.走进作者结合大家课前预习情况,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梁衡呢?预设1: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预设2: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没有新闻的角落》等。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3:(设计意图:学生对我国晋西北地区比较陌生,以图片形式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晋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无意识地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晋西北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顾方法: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能说说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呢?预设1:阅读课文时可以读的粗略一些,了解文章大意就行。预设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可以直接跳过去读。预设3:读课文之前,先读一读学习提示,带着问题读。出示课件4:2.快速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预设:本文讲述了在我国晋西北,有一位山野老农为了守住这片土地,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最终创造了一片青山的感人事迹。出示课件5、6:三、走进文本,感受“奇迹”(一)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思考: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②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③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出示课件7: (二)合作探究,感受“奇迹”1.自主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出示课件8:2.反馈交流,感受“奇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1)出示句子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①引导学生聚焦一连串数字:十五年、八条、七条、三千七百亩,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这个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年365天,十五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一亩大约是667平方米,三千七百亩就是247万平方米,也就是350多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将这些数字转化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老人坚持的时间之长、绿化的面积之大,创造的奇迹是多么了不起!依据学生交流回答,出示课件9: (板书:了不起的奇迹(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②指导朗读,体会奇迹的了不起。(2)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出示课件10:①思考:读完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这些树像勇敢的战士一样站在山洼、山腰上,即使身子被泥埋了半截,还是顽强地抵抗凶猛的山洪。点拨:从“如臂如股”“劲挺”“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树的勇敢、坚强与伟大,也明白了老人植树造林的目的。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说的话,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3)出示句子3: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出示课件11: ①引导思考: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我感觉那里很美,仿佛是绿的海洋,不仅院子里是树,山上也都是树,而且树木郁郁葱葱,长得很茂盛。风一吹,泛起层层绿色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的波光。②小结:是呀!原先我国的晋西北正如课前视频所示,漫天黄沙,荒芜人烟,而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确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树海,这前后巨大的变化,难道不是奇迹?梁衡用了短短三句话,就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绿色的赞美之情。③指导朗读,读出绿意盎然的画面与赞美之情。3.合作探究: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1)再读2、3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同桌交流,填写以下学习单。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院子里的小环境出示课件12:(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预设: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院子里的小环境 地理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肆虐、怪物盘踞之地。气候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一排三间房、老人一人;日复一日简朴、单调的日常生活;五位老汉离世;老伴离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回城享福遭拒绝。点拨:①在交流“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时,补充干旱、霜冻、风沙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自然灾害。出示课件13、14:②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出示课件15:③在描写气候环境时,作者引用当地县志进行说明,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说明了这里的环境从古至今一直十分险恶。播放视频“大风沙”。出示课件16、17: ④结合学生对“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出示课件18:⑤在交流“院子里的小环境”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十五年中,老人都遇到了哪些事情?出示课件19、20:⑥结合学生对“院子里的小环境”反馈,教师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辛。出示课件21: (3)总结: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这里大环境的险恶、可怕,也被这种险恶、可怕所震撼,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也非常艰辛,孤独一人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定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奇迹创造之难,也体现出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与坚持。四、感悟延伸,理解“青山不老”1.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提醒学生可结合晋西北前后面貌的变化思考。出示课件22:2.出示第6自然段,生齐读,思考:“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感悟老人的精神。出示课件23: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总结。预设1:我觉得青山不老说的是这片青山不会老,老人种下的树不会老,树会越来越多,这片土地会越来越绿。预设2:我觉得应该还会有像老人这样无私的人出现,来继续种树,继续保卫这片土地。......点拨:以“青山不老”为题,还表达了作者对像老人这样的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赞美之情。出示课件24: 总结:是呀,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不老,老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这种精神不老!本文以此为题,不仅突出文章主题,还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本文以“青山不老”为题。出示课件25:(板书:无私奉献、精神永存)五、课堂总结,课后作业就是这样一位山野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青山,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也会随着绿意盎然的青山永久留存。也正是这位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同学们,还记得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的那句话吗?“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像这位晋西北的山野老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守卫、造福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1.课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山不老”!2.请同学们课下拓展阅读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出示课件26: 六、板书设计20青山不老了不起的奇迹大环境:环境险恶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无私奉献、精神永存三千七百亩林网小环境:生活艰辛【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其教学要求是将本单元精读课文所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应用: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进行适当指导点拨,避免以教师为主的详细分析与讲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明确本文的学习任务: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条件下创造的?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后紧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层层深入,最终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不老的是青山,青山的绿是永恒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这种精神不老!本文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资料的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由于课堂时间原因,学生朗读不到位、不充分,不能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情朗读出来,为弥补这一不足,将有感情朗读作为课后作业,相对课堂效果来讲,效率会稍微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此外,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