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 教案

doc 2021-08-25 17:35:42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单元知识综合分析:《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处于高一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有关生命体验。单元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他青年时期激情澎湃的生命宣言。学习它可以领悟诗人青年时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作为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炼豪放的语言风格。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沁园春长沙》的录音材料,渲染气氛,感染情绪,激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目标: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学习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把握:1、通过品位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其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重、难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由初中学习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齐声跟读《沁园春·雪》,让学生充分感觉毛泽东诗词的豪放之美和意境之美,开掘情感源流,使之入境动情。二、交流课前学习简介毛泽东的文字(100字左右),或者谈谈你对毛泽东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补充(领袖的风采、文学的修养、天才的军事家、卓越的马背诗人等)(见教学参考第6-11页)。三、简介词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幻灯显示课题、作者及图片),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四、全班齐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给每一幅画加一个小标题。参考: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上阙景物及顺序(点出季节、地点、特定环境 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 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 高景-鹰击长空俯瞰 低景 鱼翔浅底)下阙(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4、通过阅读与讨论,你觉的词人(作者)面对湘江秋景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感受到的词人形象是怎样的?为什么?教师:上阙诗人虽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是多角度的选择了集中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突出了壮观景象,在景物描写中显示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情绪是昂扬向上的。“怅辽阔”一句由写景过渡到下阙直接抒发情怀,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壮阔的自然景色产生的谁来主宰盛衰变化的内心自问,在远大的志向中又深藏着对国家形势和前途的担忧。下阙以“恰”统领七句,显示了年轻的革命者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总之,上阙在写景中融会了作者的感情,下阙在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整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代领袖年轻时代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力量。5、找出本首词中你认为富有特色的写法或者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如“红”“碧”写出颜色的鲜艳对比;“尽染”“碧透”写出色彩的浓度深;“百”“万”写出数量之多;“遍”“漫”写出范围之广;“争”“击”“翔”“竞”写出运动的力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呈现了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色彩瑰丽,晚秋的静穆中跃动着勃勃的生机的图画。,教师适当总结:1、颜色的对比、动静结合、视角变化等是这首词意象选择的显著特点,均形象地表现了景物的广博、宏伟、雄峻。2、词语“争”“击”“翔”形象性。(见教学参考第4页)3、结构严谨。如:看、恰引领下文。上阙以设问从自然景色的描写过渡到对同学少年的回忆,并且以下阙内容巧妙回答了上阙“谁主沉浮”的问题。6、你还知道那些以“秋”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写出其中3句,并且与本首词比较,他们的意境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自由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z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三)补充几首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朗读并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咏蛙1910年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教学后记:《长沙》是给高一同学们讲的第一首诗歌,所以这节课的成败显得尤为关键了。思前想后,我觉得这节课不只是让他们懂得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和意义,更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感受到语文课除了诗歌文本的学习之外丰富而且有趣的内涵外延,让他们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毛泽东的性格和胸襟,激起学生阅读毛了解毛的兴趣,当然更要让他们学着面对诗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原初感受。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我的设计环节时刻留意问题的开放度。首先让同学集体朗读诗歌,能背诵的合书背诵。这是检验他们预习时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情况。反映出的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太过平淡。然后再叫同学推荐个人朗读。3班有好几个同学读了,轻重缓急处理很好,然后,我和同学一起又集体朗读起了诗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画面的概括有分歧,但是很快达成共识。4班同学发言积极,3班较为沉闷。写景中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讨论比较深入,好几个同学结合是人性格对诗歌所作的个性化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思维很有启发作用。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在讨论中,发挥的是集体的智慧,众多的意见集中在一起,就会自然形成优势意见,深化每一个课堂中的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包括教师。语文课堂上我还是应该努力,努力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搭建一个愉悦的舞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