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语文园地二名师教案

语文园地二名师教案

doc 2022-09-20 20:00:03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2.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驻、钞”等12个字。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明确主题。宋代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告诉大家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就会有所进步。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吧!当然,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出示课件1、2:\n2.自由交流,畅谈收获。预设1: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时,我知道了既可以从全文角度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预设2:通过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知道了提问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来进行。预设3: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我懂得了提问应该对理解课文有帮助。(板书:全文-部分内容-写法-启示有意义、有价值)3.自读“平台”,启发收获。出示课件3:(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信息。(2)请学生说一说,哪一点对你最有启发?预设1:阅读时积极思考,可以帮助我理解课文。预设2: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预设3:我要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还要敢于质疑、善于提问。4.引导思考:在学习“提问”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出示课件4:预设1: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习惯查工具书或是询问大人,但也有的时候不知道哪种说法对。预设2:针对于课文内容,我能提出问题。但是针对“写法”或“启示”,我觉得有些困难,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提出。\n预设3: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哪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提供可行性办法,诸如多查阅、勤交流;不只关注内容,也关注写法;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对理解文章有启发的问题意义更大。(可适当举例)5.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尝试“提问”并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方法。由于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策略,所以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反复实践,从而熟练掌握。(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先进行回忆、提取、汇总,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感知“提问”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顺势渗透解决方法,落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一目标。)二、日积月累过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于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我国古人就很重视“问”,来看一些名句。出示课件5: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带注音的几个字。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和断句。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句子的大致含义。4.全班交流,疏通句意,解决困惑。出示课件6、7:\n5.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直至熟读成诵。6.补充其他关于提问的名言。出示课件8:三、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将喜欢的名言摘抄在积累本上,或用卡片做成书签,放到自己常用的书中,激励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出示课件9:四、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提问整体-局部敢于内容-写法-启示有意义、有价值善于☆学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驻、钞”等12个字。\n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识字加油站1.讲民俗故事,找汉字规律。出示课件10: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讲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怕丢了面子便自找窍门,读半边字。比如碰上“胶”读“交”音,碰上“锣”读“罗”音,居然都读对了。这是为什么呢?预设:“胶”和“锣”是形声字,一半表意思,一半表发音。所以看声旁猜读音,是一种方法。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读呢?2.教师出示第二组汉字,引导学生感知规律。出示课件11:(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全班交流,总结构字规律。预设1:这两个字有相同的偏旁,但是读音不同。适时引导:所以认字时不可以只读半边,加上偏旁后有的音调和读音都会发生变化。预设2:根据偏旁部首,我能推测出字的含义。比如以前我们学过“\n贝字旁”大多和钱财有关,所以“账”一定死欠账、账本的“账”,“贺”准保是祝贺、贺礼的“贺”。(3)借助工具书,验证猜想。3.教师出示第一组汉字,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出示课件12:(1)学生自读,对比观察,同桌之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全班读字,汇报交流。预设1:每组两个字因为有同一个“声旁”,所以读音一样,但“形旁”不同,意思不同。预设2:根据已经认识的汉字,我们借助“声旁”可以推测出形近字的读音。(3)根据规律,区分识记。启发引导:它们读音一样,外形近似,那该如何区分呢?预设:区分字义,主要看它们不同的偏旁部首。比如:“赔”是贝字旁,跟钱财有关,所以指赔钱、赔本、赔偿;“培”是提土旁,说明和土有关,可以是培植、培育、培养。(4)根据意思选汉字,说说你是怎样区分的。出示课件13:(5)让学生列举一些这样的字,也可以在书本提供例子的基础上做补充。如:芬氛纷份粉\n(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教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并借助规律识记和辨析形近字。同时,教师还注意细节对照,避免只念半边的机械化、绝对化思考。)二、词句段运用(一)1.第一组句子出示课件14:(1)学生独立默读。(2)分AB组或男女生分别朗读。(3)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1:意思一样,都是说“没有”。预设2:表达方式不同,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一共出现了4次。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妙处:再次朗读两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预设:第一句因为反复强调“没有”,更能体现出那时的条件十分落后。(5)带着体会全班齐读。2.第二组句子出示课件15:(1)用同样的方式自学第二组两个句子,比较异同和表达效果。(2)全班汇报交流:预设1:相同之处都是说那条狗十分爱叫。\n预设2:不同之处是第一句反复用了三次“叫”。预设3:第一句更能凸显狗十分爱叫。(3)教师小结:运用“反复”手法,能起到更强烈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6:3.尝试运用“反复”的手法进行表达。出示课件17:4.学生运用“反复”手法自由举例。三、词句段运用(二)1.学生自由读3个句子,说说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前面提出问题,后面自己回答。2.比较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1)出示非自问自答的句子做比较。出示课件18:\n(2)教师指出这样的表达方式叫“设问”:先设置一个问题,再自己回答。出示课件19:(3)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说说采用设问进行表达的好处。预设: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调了后面的“答”。3.启发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自问自答的句子,并读一读。出示课件20:4.教师可以再提供几句,供学生进一步体会,并摘抄到积累本上。出示课件23:四、课后作业1.对形近字进行辨析组词。2.摘抄采用反复、设问表达方式的句子,还可以自己尝试写一写。出示课件24:\n五、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形声字形表意(巧区分)声表音(不完全)强调☆反复设问(自问自答)【资料链接】“爱问”小故事:《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伽利略挑战权威》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n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教学反思】出于对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整体设计,我将“日积月累”前置放到了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之后,突破了常规教学思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在“词句段运用”的授课中,我通过对比朗读、讲解,让他们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该表达方式的作用,并让学生们运用,加以巩固。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日积月累”句子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通观两节课,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务实,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知识链,教学任务完成得较为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