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名师教案
docx
2022-09-20 13:02:06
9页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2.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3.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4.能朗读、背诵古诗《蝉》。【教学重点】1.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2.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梳理方法。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并思考:这些课文分别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2:预设1:《白鹭》借助描写白鹭之美,表达喜爱之情;《落花生》是借助花生的特点表达人生感悟。预设2:《桂花雨》是借助与桂花有关事情,抒发思乡之情;《珍珠鸟》借助珍珠鸟从害怕我到亲近我的过程、表达“信赖,往往创造美好境界”的感悟和体验。预设3:这四篇课文中的具体事物都与自然界的花和鸟有关。\n出示课件3、4:2.梳理方法,完成学习单出示课件5:(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梳理文章的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单教师小结: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从多角度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这几篇课文的共性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我们可以尝试在习作和小练笔中运用这种借物抒情的方法。教师板书(借物抒情)(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知、了解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一、词句段运用(一)结合语境,品读写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三个例句,这三个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出示课件6:\n学生默读句子。然后全班交流。预设1:这三个句子描写的主要事物的特点比较突出。 预设2:这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都是在每句前半句写事物本身的特点,后半句再与它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出示课件7:2.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都是前面事物的特点,如果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 学生先组内交流,对比三组例句,体会对比的作用及妙处。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1:第1句写的都是果实,花生深埋地下朴实无华,不张扬,桃子、石榴、苹果挂于枝头、外显张扬,通过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图虚名,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赞美。 预设2:第2句写的都是鸟,通过色彩身段的对比,突出了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精巧的美。 预设3:第3句写的都是装饰物,各色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生机勃勃的,与毫无生气的石狮和旗杆相比较,更能突出作者对农家小院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师点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比写法的好处是让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板书(对比)(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知、让学生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方面的优点。)出示课件8:\n(二)查字典知词义,入语境辨词义。1.查字典,知词义。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了“开辟”姿态”“温和”的意思了?指名回答。预设1:“开辟”是动词,一是开垦,二是建立、创立。预设2:“姿态”是名词,有姿势和态度、气度两个意思;预设3:“温和”是形容词,一是形容气候不冷不热,二是形容性格、态度、言语等不严肃、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2.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知词义,入语境辨词义。 教师引导:下面结合语境,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在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教师板书(一词多义)出示课件9第一组含有“开辟”的两个句子。学生自读含有“开辟”的两个句子。第一句里的“开辟”可以联系句子中的“荒着”和“种花生”两个词语来理解,之前这里是块空地荒废着,后来种了花生,在此句里“开辟”是“开垦”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开辟”,结合句中“人工智能的出现”中“出现”,“新天地”中“新”的信息提示,可以通过猜一猜,领会这个语境中的“开辟”指的是在某一新的领域“开创”或“建立”的意思。第二组含有“姿态”的句子。学生通过交流,体会理解“姿态”在第一句中是指桂花树外表的容貌——姿势或样子;在第二句中则是指大家外显出的精神面貌——内在拥有的态度或气度。教师小结:词语相同,意思不同,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啊。而这种精深,还有很多方面,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学好语言文字。(设计意图:学习一词多义,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三、课堂小结:\n这节课我们再次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学习一词多义,会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四、课后作业教师引导:那就让我们利用课下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书籍来读一读吧!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听雨》《漫谈散文》。 !出示课件10:五、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借物抒情对比一词多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2.能朗读、背诵古诗《蝉》。【教学过程】一、学习词句段第二部分(一)激情导入。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学习了一词多义,会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词句段的剩余部分和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n1.指导第三组用含有“温和”词语写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形容气候的“温和”,天气的不冷不热感受,来写句子;再通过言语、神态、性格等方面,感受到人的性情亲切随和,再用表示性格的“温和”写句子。预设1:(形容气候)家乡的气候很温和。预设2:(形容性格)姐姐的脾气很温和,性格很好。教师小结:看来中国语言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啊。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学好语言文字。教师引导:炎炎夏日已经过去,相信最让我们无法忘记的就是蝉的叫声了。大家知道吗,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我们都知道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教师板书(《蝉》虞世南)出示课件12:(设计意图:本环节解决了上节课的词句段运用剩余的部分,同时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习《蝉》做好铺垫。)(二)作者简介。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诗人虞世南吗?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资料。出示课件13:指名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出示课件14:\n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里代指蝉。“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疏桐”代指树林。“藉”是凭借的意思。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出示课件15:(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么,作者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预设1:作者从蝉的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写了蝉的形象。预设2:表现了蝉高洁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古诗大意: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出示课件16:(2)教师引导: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学生自读课文并准备发言)预设1:“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预设2:“自”“非”两字,一正一反,\n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出示课件17:(3)教师引导:“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预设1: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出示课件18:(4)教师引导: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预设1:诗人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预设2:诗人想像蝉一样,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板书(托物言志)出示课件19:(5)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6)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讨论。4.学生齐背古诗《蝉》。(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补充有关蝉的古诗,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更好地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蝉》的大意,体会到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课后作业\n出示课件20:布置作业:熟练背诵《蝉》。四、板书设计语文园地《蝉》虞世南托物言志【课后反思】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内容组成。我把“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放在第1课时讲,把“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和“日积月累”放在第2课时上讲。如何连接、过渡这两节课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对于两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回看两节课,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备课只靠认真师不够的,还要靠钻研,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在“日积月累”这一环节,我按照五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的读,从“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更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