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docx
2022-09-20 12:34:01
13页
第八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13\n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作出的分析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机”关系也会出现“人”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的影响。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是真诚地握手。(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8日)材料二 数字的技术、工具和媒介确实为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也已显现,它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王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与传统历史研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数字人文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跨界合作的思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而是在“历史学的方法库存”中,又添置了一个新的设备而已。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理念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科技。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如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划出一条界线:意义本身不可数字化,可数字化的是意义之外化物和遗留物。以凡·高创作的《鞋》为例,这幅画能够数字化为数字作品,但是其原始的光晕却无法数字化。如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让研究者面对一个三元难题:无法被数字化之物、能够被数字化的原始事实与被建构出来的数字事实的关系。这一难题的存在意味着将数字技术理解为工具是不足的,需要加以超越。数字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着眼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终极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这个充满了活力的领域,数字人文学者不能再单兵作战,13\n而应加强协作,加强跨界合作创新,并提倡文化批评,以此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摘编自杜娟、刘慧慧《“数字”打开“人文”新视野》,《人民日报》2020年2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体性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数字人文研究都很重要,“个性”“特色”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的介入是其体现。B.数字人文研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对比、参照两种研究方法作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人文知识。C.材料二中提到的“技术悲观主义”概念,可以用材料一中所说的“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的情况来解释。D.材料一中对“人”“机”支配地位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材料二中王涛教授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的观点相矛盾。答案:D解析:D项,“观点相矛盾”错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两个维度趋向中,“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B.如果没有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而形成的“次生文本”,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就不可能极大地扩展和丰富。C.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这反映了维护其在人文领域研究支配权的心理。D.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前提是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数字化。答案:C解析:A项,“‘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错误,文中说是“两个维度的趋向”,是同时发展的。B项,假设推理错误。D项,“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数字化”与解决“三元难题”没有联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13\nA.某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和社会学者研究,发现新成果。B.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的研究,揭示出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C.复旦大学利用大数据,整合古典文集《禹贡》的历史、地理信息,以新的时空观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D.某科研所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3D立体建模方式,建立宋代汴京虚拟展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答案:A解析:影印的原作图片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①先简要介绍数字人文,指出其两个维度趋向。②然后分析“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一是基于可视化文本展开意义阐释,会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二是要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反思性分析。③最后预测数字人文的发展,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5.面对数字人文的现状,人文研究学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既不要完全依赖,也不要拒绝,要欢迎但保持独立。②应将其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追求虚幻的高科技。③认识到数字人文的局限性,应努力提升数字技术。④加强协作合作,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蜡条人家安 宁①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并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13\n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②。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手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的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栉风沐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13\n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选自《解放日报》2020年2月13日,有删改)注①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作品中,已将对故乡的思念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②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B.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D.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答案:B解析:冬天父亲编织蜡条的阵地转到室内,室内因此变得拥挤,“我”搬到卧室写作业;母亲也要把空间让给父亲,躲进隔壁房间做针线活。说明了父亲编织蜡条对补贴家用的重要性,全家对此都有共识。这里紧扣题目“蜡条人家”,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蜡条编织活计的不易,以及父亲手艺的高超。B项中“顾不上孩子学习”于文无据。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蜡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B.第4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答案:B解析:B项,文章第4段中,“战场”“像粗壮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蜡条“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本段并没有出现借代手法,也没有夸张手法。8.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注释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分)13\n参考答案:①故乡底子,指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耕作、故乡的活计,体现出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②绣花,指作者的文章有思想美和语言美。本文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亲情之馨为主旨,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作者以饱蘸温度的笔触,以儿童纯真的视角,用幽默又不失从容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普通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9.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父母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②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边絮叨的温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③父亲为补贴家用,勤劳编织蜡条,冬天也不歇息,父爱无声;④兢业勤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⑤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辨奸论(节选)苏 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选自《嘉祐集笺注》)13\n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答案:B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等虚词的标志作用。正确标点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阴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古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答案:D解析:D项,“《论语》”应为“《春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答案:B解析:B项,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13\n参考答案:(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14.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有哪些?请用原文回答。(3分)参考答案:①阴贼险狠,与人异趣;②凡事之不近人情;③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空疏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13\n次韵答平甫①王安石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可见感情亲密。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谇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予其人的神貌情态,生动有趣。C.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景色安宁宜人。D.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一丝孤独惆怅。答案:C解析:C项有误。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16.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厚厚的树荫不畏烈日骄阳,欺凌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荫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示例二: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荫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出树荫铺天盖地的厚且密,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在《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发表相反见解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n(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有时候,我看见风在马坊,飞得比鸟还高,甚至在空地里,立起来旋转,把一些庄稼落下的残枝败叶,能呼啦啦旋到天上去。我以为是村子里哪个人做了不善的事,风要来惩罚他了。等哗啦啦落下一场大雨后,我才恍然明白,风呼啸着旋到天上去,是要为大地讨些雨水回来的。我感动,风还会把父母的声音,从泥土里带出来。这是我十几年没有听到的声音了。十几年前,它在我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里,日夜游走着,那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呵护,我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得到。自从父母在村北的那块地里,相继躺下在风里守了一世的身子后,他们的声音,也就跟着消逝了。我没有想到,后来还会听到它,而且是在小麦起身的时候,像在我家的地头上听到的。我无言回答他们什么,他们一生热爱粮食的心理我知道,他们在小麦开始成熟的节骨眼上,用心给我托梦。只是我离庄稼的距离太远了,已经没有可能再回到马坊承受他们的嘱咐。等我从梦中醒来时,窗外确实有风呼啸着。就在抵达马坊的那一刻,我对风终于有了这样的理解:风是故乡的呼吸。带着这样的理解回村,我觉得还不够,有必要做一些解释——在这么大的乡野上,要想看到更好的日子,风只有呼啸着。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D.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答案:A解析:A项和原文都表示提起下文。B项,表示语意转换。C项,表示总结。D项,表示声音延长。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比拟手法。“游走着”把风带来的父母的声音拟人化,写出父母的声音无处不在,与“我”紧密相连,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深深眷恋。13\n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风还会从泥土里带出我十几年没有听到的父母的声音。”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参考答案:①原文运用短句,叙述从容,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更有感染力。②改用长句后句子的重心不明,且沉闷冗长,与上下文格调和节奏不一致。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根据《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②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③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今年年底。④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明年缴纳。⑤落实好今年以来出台的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⑥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⑦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⑧灵活行使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参考答案:①删除“根据”或“指出”;③“延长”后加上“至”;⑤“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后加上“政策”;⑧“行使”改为“运用”。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2020年上海智慧健康驿站建设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到9月底,全市新添110家智慧健康驿站,将数量提升到195家,基本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居民可前往就近的驿站,自主选择获得11项自助健康检测、11项自助体质检测和15项健康量表自评服务。智慧健康驿站可根据检测结果,帮助居民对接适宜的健康服务资源。有需求的居民可在此获得家庭医生在线签约、建立健康档案、查询诊疗记录、优先预约挂号等服务。参考答案:2020年上海智慧健康驿站建设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基本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进行健康状况自检自测,享受多种健康服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13\n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三人的言论,三则材料有较紧密的逻辑关联:方志敏的话关键词是“相信”,强调对国家前途与发展的信心;陶行知的话关键词是“本分”,强调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黄大年的话关键词是“献身”,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类历史(国家)发展的关系。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立意、构思、行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