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docx
2022-09-20 13:02:11
5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C.“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D.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答案:B解析:A项,表示总结上文;B项,表示解释说明,与原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C项,表示话题的转换;D项,表示话语的间隔。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①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n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① :“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② 。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③ 。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参考答案:①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②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4.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30字。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相关舆情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扩散,造成了恐慌、焦虑等情绪的蔓延。实际情况表明,这类负面情绪易引起民众的不安,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民众切身利益,民众的情绪极易被调动,然而学界对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的研究尚少。在研究数据方面,目前的多数研究仅选取某一平台博文作为研究对象,其评论研究还是一个缺口,相比而言,博文中陈述性消息占比较大,评论往往才能真正体现民众的意见。在情感分析方面,归因理论运用较多,即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会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有学者提出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易引发关注,反之亦然。一般而言,事件伤害的对象与自己相关度越高,情绪越强烈,事件违反法律和道义越严重,引发的情绪也越负面,这些与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传播规律不谋而合。参考答案:①舆情在网络上传播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②不能仅选取某一平台博文作为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传播规律的对象。③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不可能不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材料一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书。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5\n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6种规格。《营造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面积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10个月时间建成。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摘自王南、徐蓓《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材料二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5\n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三 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的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涵。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摘自谷全良《传统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继承》,有删节)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间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6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月就得以建成。5\n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答案:B解析:A项,“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错,文中只说《营造法式》难懂;C项,“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理解错误,应该是“在于建筑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D项,“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错,梁、柱、房、檩、门等是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有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答案:A解析:“种类比国外多得多”错,文中没有进行种类的对比,用外国的文法典范,意在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也有自己的文法或法式。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B.“斗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答案:A解析: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料,不是“文法”。8.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参考答案:材料三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2、3、4段是并列段落,从天人合一理念、中庸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9.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如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②融合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