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8课8.1梦游天姥吟留别8.2登高8.3琵琶行并序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
2022-09-20 13:02:12
7页
第三单元 8【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________,李白是一个一生都在用世的士子。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那么如果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仔细观察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我们就会明白,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________的痛苦与郁闷,( )。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士子就是士子,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越是仕进不成,李白越是要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爱自由,希图用________的名士风范仕进成功以实现自己用世的生命需求。所以,李白的“求仙”非为求仙,他的“访道”也非为________,虚幻不是李白人生的目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发现 难以言说 卓尔不群 隐居B.发现 一言难尽 不同凡响 遁世C.承认 难以言说 卓尔不群 遁世D.承认 一言难尽 不同凡响 隐居【答案】C 【解析】发现: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②发觉。承认:①表示肯定,同意,认可。②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根据“越来越多的人”,应选用“承认”。难以言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根据“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应选用“难以言说”。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横线处词语用来修饰“名士风范”,应选用“卓尔不群”。隐居:由于对统治者不满或者有出世思想而住在偏僻地方,不出来做官。遁世:避开现实社会而隐居。李白的“访道”突出动作行为特征,用“遁世”更为贴切。故选C。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表面上的归隐之语,怎能掩饰着急用世的灵魂B.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之前,都站着他所有的归隐之语C.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是表面上的归隐之语难以遮掩的D.他所有的归隐之语背后,都站着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答案】D 【解析】照应前文“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一言难尽的痛苦与郁闷”和后文的“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7\n,括号内应该先填“归隐之语”,再在此基础上解读其“着急用世的灵魂”,按顺序看,排除B、C;后文用“这”指代括号里的内容,用肯定句式表意更为恰当,排除A。故选D。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B.但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C.那么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风尚和文化思潮,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D.但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答案】B 【解析】从句间关系看,A、C项用“那么”,B、D项用“但”,联系前文“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再看后文“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痛苦与郁闷”,可推知应选用“但”,排除A、C。联系后文“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看,画线句侧重表达在“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下看李白的表现,用“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衔接更为连贯,排除D。故选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文学创作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缺少有才华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5.下面是某校课堂学习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由老师提供学案,向学生提出课堂学习的目标,然后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交流意见反馈给老师,老师再进行点拨归纳,最后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7\n【阅读提升】一、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发潭州[唐]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淡淡的流连欢悦之情溢于言表。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怀。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艺术意境。(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 【解析】“淡淡的流连欢悦之情溢于言表”理解有误,是反衬了悲凉冷落的气氛。(2)①诗人远行之际,唯有岸花樯燕相送,反衬举目无亲的孤寂悲苦心情。②岸花樯燕相送慰留,反衬环境冷落、心境凄楚。③诗人自己流连徘徊,却又不得不辗转流徙,有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晚 起[唐]白居易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闲上篮舆②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7\nB.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C.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解析】颈联描写诗人及时行乐,放松身心,“喜欢喝酒”曲解诗意。(2)①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冬冬衙鼓声”。②人至迟暮。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他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⑤情操高洁。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二、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比如1949年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但文学史却一般不以“乡土文学”视之,而是称之为“农村题材创作”,主要原因就是文学史家们认为这类作品往往只是从为政治服务的立场出发,成了单一地反映农村中阶级斗争或“两条路线斗争”的工具,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相比,其“乡土性”变得模糊不清。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重新启动并且步入快车道,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而乡土空间日益萎缩,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乡土文学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这样的论断也时有耳闻。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因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过分强调,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滞的话,那么这种停滞还只算是乡土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曲折”。而当乡土社会开始向城市社会转型,乡土文学面临的危机就似乎切切实实前所未有的深重了。(摘编自史建国《乡土文学的危机与契机》)材料二:当下,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或农村(乡土空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乡村和城市作为一种对立的空间而存在,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这是审美怀乡式小说书写惯用的模式。7\n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美好的特征,原因在于作家美好的回忆光环。和普通人一样,作家远离了童年成长的村庄,在城市里历经艰辛,再回忆起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土,自然想起的全是美好的记忆。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他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数学者也对乡土记忆书写持批判态度,王鹏程提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丁帆也认为,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狭窄。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掩盖。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好,作家笔下的乡村与乡村里的人曾被当作“落后”“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有时又是犯人用来逃避法律制裁的“绝佳”场所,是藏污纳垢之地。其中有因为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有落后、爱计较的“小腿疼”和“吃不饱”。鲁迅也有不少作品揭露乡镇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如《离婚》里想要离婚的爱姑,她大胆抗争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终究败给了封建族权、夫权。城市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而存在,它将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内。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撞。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显得更加混杂、丑陋。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藉。不同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姿态去批判城市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乌托邦”式的写作是为心灵提供一个避难所。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部表征,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赫姆林·加兰认为,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中,乡土小说作为调和而存在,以此来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乡土书写者代表了与他们有着相同身份认同困境的一批人,其作品以一种“精神还乡”的姿态来回望故乡,他们并不是意欲与社会进步对抗,相反,是希望在剧烈的城乡冲突中给精神层面增加设置一处缓和带,使得冲突不会太剧烈。乡土记忆写作站在弱势群体一方,通过创建“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空间流寓者的身份认同困境。(摘编自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挤压着乡土空间,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益萎缩,“7\n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的论断也日益成为现实。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过分强调,农村题材创作政治性太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不属于“乡土文学”。C.政治和文学有着天然的对立性,历史已经证明,在乡土文学中注入政治的元素,乡土文学的内涵必然会被抽空,发展也遭到停滞。D.审美怀乡式小说常以“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的模式进行书写,而当人们在城市受到了伤害,就希望回到乡村疗伤。【答案】D 【解析】A.“‘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的论断也日益成为现实”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这样的论断也时有耳闻”,材料二也只是说“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并没有说明它“日益成为现实”。B.“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不属于‘乡土文学’”错误,从材料一“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滞”“这种停滞还只算是乡土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曲折’”等表述来看,作者仍然把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归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C.“政治和文学有着天然的对立性”表述错误,且“在乡土文学中注入政治的元素,乡土文学的内涵必然会被抽空,发展也遭到停滞”表述过于绝对。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的空间,如果乡土文学不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就不会被掩盖。B.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的弊病被作家们描写得淋漓尽致,城市文学的兴起可能助推了作家们对乡土美好记忆的叙写。C.城市比乡村显得更加混杂、丑陋,因为富贵与贫穷等对立现象流进城市后,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且城市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D.“乌托邦”的建构,是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心灵的避难所。【答案】A 【解析】推论错误,由“如果乡土文学不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不能推导出“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就不会被掩盖”。5.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二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A.格非《望春风》中的儒里赵村是温暖、甜蜜的所在,但改革开放后,村庄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B.鲁迅《离婚》中乡下想要离婚的爱姑,大胆抗争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终究败给封建族权、夫权。C.刘庆邦《到城里去》描述乡下人进城艰辛谋生,顽强拼搏于社会底层,从事极卑微、危险的职业。7\nD.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里,叙写因城乡的隔阂与矛盾,两位忠厚老实的挑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答案】B 【解析】文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是:乡村一定有丑陋,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A.说明城市造成乡村走向衰落。C.反映城镇化时代,乡下人的生活的流寓和艰难。D.表现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与矛盾对人性的破坏,并造成了巨大悲剧。只有B项爱姑的反抗与失败,反映了农村存在着丑陋的一面,能支撑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6.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辩证地看待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是乡土作家们“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②这种审美怀乡式的写作,使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也会掩盖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7.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先写在乡土空间逐步萎缩的背景下,乡土作家用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书写乡村。②再阐述雷蒙·威廉斯等学者对审美怀乡式写作的批判,并举例论证乡村丑恶确实存在。③再写乡村的富贵与贫穷等对立现象在城市环境中被加剧和放大,乡土作家们建构心中的乡村“乌托邦”,寻求心灵的慰藉。(意思对即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