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自然情怀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x
2022-09-20 12:34:07
7页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自然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扬州的夏日朱自清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又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蔓延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枝枝丫丫的支流。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山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7\n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到现在还记得“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错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有删改)【注】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6岁后随家迁居扬州,于此生活多年,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与少年。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方面:河流众多,水道曲折;沿河风景,别有风味;三种游船,各有韵味;临河茶馆,既多且好;等等。B.本文中多处出现“闲”字,如“闲坐在山上,可以永日”,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C.文中写人坐在船上,让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日扬州如诗如画的美景,赞美之情不觉溢于言表。D.文章说到扬州的交通,主要介绍船,由此突出扬州水多、船多的特点,其间提到“洋划”,可见西洋文化对扬州影响不小,甚至左右了作者的思想。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文从古代谈起,点出了扬州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联想颇多。开头一段先扬后抑,自然点题——扬州的夏日。B.文章第二自然段将北方与南方进行对比,突出了南方多水的特点,引出扬州的夏日与水道及沿河风景。C.和《荷塘月色》一样,本文主体部分主要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和比喻、通感的手法。7\nD.写扬州的夏日是离不开水的,水把扬州的历史、风物人情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3.作者写平山堂风景,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诗句“山色有无中”在文中有何作用?答: 4.说说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7\n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C.“蛇折雷奔”中“蛇”与《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蛇”含义、用法相同。D.“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中“是以”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是以”含义不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苏轼的《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译文: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译文: 9.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7\n答: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自然情怀1.答案:D解析:“左右了作者的思想”表述不准确,属于无中生有。2.答案:C解析:本文主体部分未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通感的手法。3.答案:特点:淡远、闲寂(高远、闲淡)。引用诗句既突出平山堂景色的特点,又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丰富、典雅(有文采),突出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积淀。4.答案:思想感情:①对扬州的思念、热恋。②对扬州人文历史、风物人情的赞美。③因漂泊的生活而感到苦闷。④追求淡然的人生观(生活情趣)。5.答案:A解析:“而”前需要断句;“山林之幽邃”与“水石之峭厉”句式一致,中间需要断句;“者”后要断句。故选A项。6.答案:D解析:含义相同,都是“因此”的意思。7.答案:B解析:“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有误,原文说的是“我”却因为不才,7\n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8.答案:(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解析:(1)需要注意两个“者”字的用法和“其……其……乎”句式;(2)要注意“依”“治”“履”等词的意思。9.答案:这里运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干支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干支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干支纪月法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参考译文】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孚,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所以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在双溪外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盏灯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声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等到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悬挂于这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7\n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于此的,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皇甫”“甲寅”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