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件:2.烛之武退秦师 (2)
ppt
2021-12-16 16:36:58
39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01-8-22,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体会文言文的特殊性,积累文言字词句。3)赏析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并体会《左传》的语言特点。2学习目标,练习朗读课文7,第一课时3,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左传》《资治通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如《史记》纪传体--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各国史实,如《国语》《战国策》,背景介绍,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奚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出兵伐郑的原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联合的背景一是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二是秦国当时亦想称霸,急于对外扩张。10,范读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3,注意读音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夜缒而出(zhuì)4、共其乏困(gōng)5、阕秦以利晋(jué)6、秦伯说(yuè)7、逢孙(páng)8、不知(zhì)14,春秋时期形势简图秦楚郑晋,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秦晋为何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郑伯怎样劝说烛之武为国效力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晋文公为何不向秦军进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9课文内容结构图示秦晋围郑郑国危矣怎么办夜缒而出说服秦伯秦兵退晋兵退郑围得解烛之武,第二课时11,秦晋围郑形势图秦晋军:驻军(名作动)郑秦军氾南晋军函陵,晋侯:晋文公重耳;秦伯: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贰:从属二主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属于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临危受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于:介词,对。若:连词,假如。小结:佚之狐慧眼识英才,郑文公起用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辞:推辞。为:做,干。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矣:表已然和肯定语气。犹:尚且。也已:表肯定兼延缓语气。“已”同“矣”小结:曾经怀才不遇,流露委屈牢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相当与现在的“您”。而:副词,才。是:这。过:过错。然:然而。许:答应。小结: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夜:名--状在夜晚。既:已经。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以进为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前一个是介词,“拿”;后一个是连词,当“来”讲执事:对对方的尊称。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邑:边邑,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指郑国。,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通“倍”,增加。邻:邻国,指晋国。厚:土地广大或国力雄厚。烛之武措辞委婉而有谨慎地点明:亡郑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放弃。以为:“以之为”之省,“之”代郑国。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人;今,负责主办接待一方。行李:古,出使的人;今,旅居中的生活用品。共:通“供”,供给。困:旅行中的各种不便。说明保存郑国,对秦有好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晋被秦德,不可共事。离间秦晋,不失时机。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夫:助词,表示议论发端,起强调或者提示作用,一般称发语词。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厌”,“厌”通“餍”意为“满足”。东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东”。封:疆界,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通“缺”,使动用法,侵损,削减。焉:哪里。利:使动用法,使~~~~什么得利。唯:希望。说晋贪得无厌,言秦自身危险。,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戌之,乃还。说:通“悦”,高兴。戌:防守。小结:处处为秦着想,句句晓以厉害。秦伯心悦诚服,秦晋联盟瓦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秦军。公:晋文公。微:通“无”,没有,非,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忍;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因:依靠。敝:使动词,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智慧。易:替代。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还也。”亦去之。其:表商量或者希望语气,还是。小结:晋侯省察时势,做出明智选择。,第三课时课文总结11,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夜缒而出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朝济而夕设版焉军:名--动驻扎夜:名--状在夜晚亡:使动,使……亡鄙:意动,以……为边境远:形--名远方东:名--状向东封:意动,以……为边境朝:名--状在早晨夕:名--状在晚上12,(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2)(烛)辞曰(3)(烛)许之(4)(烛)见秦伯,(烛)曰……(5)敢以(之)烦执事(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7)(晋军)许君焦瑕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宾语前置何厌之有?3.介词短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省略句15,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13,14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那人今:一般人的妻子古:把……作为今:认为以为行李夫人,16一词多义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许①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答应,听从赞同约数表处所,烛之武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从正面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尤其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此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烛之武烛之武形象分析1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18,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19(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3)详略得当秦晋围郑,欣赏动画练习背诵20,谢谢观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