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3《琵琶行》教案
docx
2021-12-17 16:12:53
5页
琵琶行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2. 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明确学习目标 2、解题:对歌、行、引进行讲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5)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课后习题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