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雷特》教案 第二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雷特》教案 第二课时

docx 2021-12-17 16:18:05 7页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哈姆雷特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理解本剧的主题。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难点】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节结构,1、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2、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二、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4、个性化的语言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三、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 《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写作特色1.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2.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而这些独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大段的独白往往会增强剧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这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3.生动的比喻《哈姆莱特》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剧作充满了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如:  课后习题作业,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读你,齿颊留香。仿佛花瓣飘落到水的唇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