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素质升级检测6(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素质升级检测6(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 2021-12-21 08:20:01 15页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六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15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摘编自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材料二:何谓读书之味?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摘编自李泽贤《读书的味道》《天天爱学习》,2016年16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解析】 “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都有益于身体健康”错误,这与材料二首段意思不一致,从材料二来看,两者有明显差别:吃饭之味是味觉感受,读书之味是内心感悟体验;吃饭有益于身体补养,读书有益于精神补养。15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D.阅读没有门槛,是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解析】 B项,原文依据: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故正确。A项,“必然结果”错误,选项推论为“必然结果”很武断且不合文意,如果是必然结果,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C项,“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错误,选项对原文“另一个世界”的含义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还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D项,“阅读没有门槛”“是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错误,这一推论不合文意:原文说“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由此可知,“没有门槛”有限制词“几乎”,是指谁都可以阅读,是指读书对象而非读什么的问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3分)( B )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解析】 从材料来看,两则材料都谈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故A、C项切合;也谈到了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故D项切合;B项,“读书有三到”属于具体的读书方法,两则材料都没有直接涉及。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4分)答:__示例:①每天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精神“日新”,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②每天读书,持之以恒,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③坚持每天阅读,可以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④持之以恒地天天阅读,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才能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终身受益。⑤阅读补养精神,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__【解析】15  材料一第二段中,如“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这说明每天坚持读书,可以让读者学会和自己相处,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日益丰富;如“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这说明坚持阅读可以让人成长为有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材料一第三段中,如“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这说明阅读可以让人重新发现自己,可以让人练达性灵。材料一第四段中,如“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这说明阅读可以让阅读者变得宁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材料一中说“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材料二中说“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这说明坚持阅读可以让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能够窥探其中奥妙。“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这说明阅读可以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答:__示例:下笔就切入论题,并用“吃饭”与“读书”类比,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接着按甜酸苦辣的顺序逐一展开论证,将这四种读书之味阐述得清楚明白,具体可感。整体看是总分结构,而四种读书之味又是并列结构。__【解析】 首先根据文章的出处确定论题,如材料二出自《读书的味道》,可见本文论题是“读书的味道”。然后圈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如第一段开头即“何谓读书之味”,可见下面是阐释读书之味的内涵,这是直接提出论题,作者为了阐释“读书之味”,将“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提出观点“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第二段的结尾“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第三段的结尾“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第四段的结尾“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第五段“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由此可知,这四段是围绕第一段的“甜酸苦辣”展开论述,由此可知,材料二属于总分结构,而分的部分,四段文字之间又是并列结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闲王力①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15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偁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写作于1944年4月9日15 文本二: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作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作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小品文大约要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常常是幽默的。幽默并不就是滑稽,滑稽只是逗笑,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英国幽默大师斯威夫特的《基利佛旅游记》②,表面看起来是一大堆笑料,实际上是对英国社会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第二,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言浅,因为讲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事,人人看得懂;意深,因为其中包含着哲理,只有聪明人看了才发出会心的笑。言近,因为讲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旨远,因为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推类引出许多大道理来。小品文的作者,要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第三,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即使是对敌人,小品文也只能是冷嘲热讽,而不是肆意谩骂。鲁迅说得好: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了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注】 ①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作者以老成人的圣贤派与诗人的仙佛派的闲相对比,提出好闲就会游手,游手就会没有饭吃,指出常人不可好闲。B.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诸葛亮和谢安的例子就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C.文章提到白乐天、苏东坡没有因为爱闲而忘记民生,与那些忙于刮地皮、忙于应酬土豪劣绅的官吏们形成了鲜明对比。D.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忙碌不迭的状况,揭露了社会现实。【解析】 错在“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闲情逸致养成了诸葛亮和谢安临事不惊的本领,并没有说别人都能养成。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并不真正出世,他们有较强的入世思想。15 B.西晋左思创作《三都赋》,为我们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本文以《三都赋》论证了文人不应太忙的观点。C.作者引用《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还有批判统治者贪婪的意思。D.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深深刺入了英国社会,批判了腐败和罪恶的英国统治阶级。【解析】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说法有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是比喻小品文短小精悍,极有批判力度。而《格列佛游记》却是长篇小说,不合匕首和投枪之喻。8.作者认为小品文应该“言近旨远”。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这个特点。(4分)答:__示例:①文章综述了抗战以来人们的闲变忙的现象,都是日常生活、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②文本借对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之为旨远。__【解析】 “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抗战以来,文人们因为谋生而变得极为忙碌,再无闲情雅致去好好地读书、认真地吃饭,所列举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文本批判了地方官为刮地皮而忙,卖文而活的文人为做文章而忙,借对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之为旨远。9.文本一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__示例: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②引用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功;③把古诗人之闲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的忙碌形成鲜明对照。__【解析】15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文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有愧野人能自在”“闲寻鸥鸟暂忘机”,引用大量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这是闲游……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把古诗人之闲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的忙碌形成鲜明对照:“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古诗人们很“闲”,忙极也不忘“闲”,佳句频出、好文不断,而抗战以来的文人们却忙到牺牲睡眠、牺牲性命,即便如此,也写不出好文章。很明显,开篇大量引用古诗文讲中国诗人爱“闲”,就是为了与后文的文人之忙形成对比,为后文做的铺垫与伏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注】 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嚣:奸诈。10.文中加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B.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15 C.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D.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解析】 “起自”是固定用法,不能断开;且“荆楚”要做“起自”的宾语,“权政”要做“未施”的主语,因此要在“荆楚”后,“权政”前断开,因此排除A项和C项。“王莽”要做“诛”的宾语,而“开关郊迎者”的主语是山西雄杰,因此要在“王莽”后断开,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公羊春秋》是《公羊传》的别称,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B.赤眉,指新莽末以樊崇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C.五声,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即宫、商、角、徵、羽。D.侍御史,古代官名,在御史大夫之下,可以直接弹劾各级朝官。【解析】 “可以直接弹劾各级朝官”错误。侍御史只能弹劾低级官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郑兴喜好古学,造诣高深。他研读《公羊春秋》,精通《左氏》《周官》等典籍,人们说起《左氏》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B.郑兴特立独行,敢于直谏。在朝议是否迁都离开洛阳和平定赤眉军等事件时,郑兴坚决反对众将领们的观点,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C.郑兴引经据典,针砭时弊。郑兴引用《春秋传》的名句影射隗嚣的将领不够忠信,引用孔子的话来批评隗嚣大量设官来抬高地位。D.郑兴葆有气节,仗义执言。尽管隗嚣以礼相请,郑兴感觉屈就,假托有病不起。后见隗嚣理政潜在危机,郑兴好意规劝。【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更始立……庸得安枕乎?”可知,在朝议是否迁都离开洛阳时,其他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在平定赤眉军等事件时,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郑兴特立独行,劝皇帝西行。由文中“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可知,皇帝的想法和他的意见一致,因此“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错误。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译文:__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__(2)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译文:__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__【解析】15  (1)“矜”,自夸,夸耀;“以为”,把……作为(看作)……;“乃”,于是。(2)“举”,发动,兴起;“昭”,明显,显著;“无乃……乎”,固定句式,翻译为“恐怕……吧”。14.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加以概括。(3分)答:__示例:(1)没能洞察身边将领的不忠信。(2)虽有美好品德,却没能像周文王和汉高祖那样低调行事。(3)没有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觊觎太多,会招致杀身之祸。【解析】 从文中“《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可知,隗嚣将军的耳朵无法察觉阿谀逢迎的话,因此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一是:没能洞察身边将领的不忠信。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可知,周文王有美好品德,做事低调。因此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二是:虽有美好品德,没能像周文王和汉高祖那样低调行事;从“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可知,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三为:没有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觊觎太多,会招致杀身之祸。【参考译文】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擅长《左氏传》,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即使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15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造反,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王介甫寄安丰知县修芍陂陈舜俞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才高欲献营田策,公暇还来泛酒船。称与淮南夸好事,耕歌渔唱已相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首句从雩娄写起,意在突出此地有水利发达的悠久历史,如今还能够很好地传承。B.第二联紧承上联,描绘出安丰县农田种植和水利灌溉的盛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C.第三联借呈献营田良策和公务闲暇之余载酒泛船,展示诗人才能突出,有生活情趣。D.本诗是应和王安石诗歌的作品,用语质朴,情感真挚,结句意蕴悠长,富有感染力。【解析】 “呈献”有误,根据“欲献”二字可知,应改为“想要呈献”;“展示诗人才能突出”有误,应是展现“安丰知县”才能突出且有生活情趣。16.全诗洋溢着喜悦之情。诗人因何而喜?又是如何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3分)答:__示例:(1)(首联)诗人因雩娄水利工程兴盛的历史得以继传,惠及当地百姓而喜,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2)(颔联)诗人因安丰县灌溉便利、稻粱万顷、物阜民足而喜,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颈联)诗人因安丰知县心系民生、与民同乐而喜,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4)(尾联)诗人因安丰县好事连连,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而喜,运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__【解析】15  “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一句,诗人对水利工程“得继传”,让百姓能够得到实惠而觉得“可喜”,有“可喜”二字直接点出,是直接抒情;“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两句,描写了诗人因水利工程而稻谷丰收,百姓富足的喜悦之情,这两句是写景,借粮食万顷、水利工程雄峻而灌溉便利的景色来抒情,是借景抒情;“才高欲献营田策,公暇还来泛酒船”一句,写知县在公事之余的闲暇时节,尚能够与民同乐,泛舟游览,表达对知县治理有方,心系百姓的喜悦之情,这一联叙事,是叙事抒情。“称与淮南夸好事,耕歌渔唱已相连”,写出诗人为淮南此地好事频传,百姓们耕作打鱼皆喜悦歌唱而高兴的情感,通过“耕歌渔唱”的景象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这也是借景抒情,因是结尾一句,故可称之为“以景结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秋月写琵琶曲妙绝入神的诗句是“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__。”(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人生如梦__,__一尊还酹江月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我还住在三合院的童年,后院的围篱几乎被牵牛花包覆,牵牛花的藤蔓总是把竹篱织成一道花墙,在春天时,好像在竹篱上点燃的焰火,爆开!竹篱外的坡地,牵牛花的焰火爆得更灿烂。那被一般人认为卑贱、毫不起眼的牵牛花,其实有着极美丽的颜色,有白、粉红、浅紫与宝蓝;(  )。可惜的是,它不能久放,只要被采下来,刹时便枯萎了。我时常想,如果要票选一种可以代表台湾的花。我会投票给牵牛花,因为从北到南,自西至东,牵牛花的藤蔓像丝线一样,紧紧包覆这个美丽之岛。牵牛花的名字也宜于联想,牵牛花又叫“朝颜”,因为它清晨盛开的缘故。这名字,使我想起“透早就出门,天色渐渐光”的台湾农村父老的背影。“朝颜”便是早上的脸。你看,台湾大地早上的脸是多么美的早上。朝颜上还挂着昨夜露珠的晶莹哩!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也有着极动人的姿态,花藤婉转、优雅、修长。B.花藤婉转、优雅、修长,也有着极动人的姿态。C.也有着婉转、优雅、修长的花藤,姿态极动人D.姿态极动人,花藤婉转、优雅、修长。【解析】 通过分析文段可知,括号内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用分号隔开,证明前后是并列关系的句子,那么结构、句式就要选择基本一致的,从上文15 “有着……,有……”的句式可知,括号内句子也要用此句式,排除B、D项;从“有着极美丽的颜色”可知,与之对应的句子是“有着极动人的姿态”,排除C项。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牵牛花的藤蔓”,喻体是“丝线”。A项,借代,“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处用来代指六宫中的女性。B项,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C项,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与文中句子修辞一致。D项,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另外前后两句形成对偶。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__①将“的早上”去掉;②将“昨夜露珠的晶莹”改为“昨夜晶莹的露珠”。__【解析】 第一处,“早上的脸是早上”主宾搭配不当,将“的早上”去掉;第二处,语序不当或搭配不当,“挂着”的宾语应是“露珠”,不是“晶莹”,“晶莹”是形容词,应作定语修饰“露珠”,将“昨夜露珠的晶莹”改为“昨夜晶莹的露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____①____。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____②____。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APP,既保留基本功能,____③____,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5 答:__①老年群体也不例外;②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③又操作简单【解析】 第一空,根据下文“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可知,此处应强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的影响,据此应填“老年群体也不例外”。第二空,前文说的是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根据后文“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可知,此处强调带来的不便,据此应填“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第三空,呼应前句的“既”,此处应用并列关联词,再根据“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可知,应填“又操作简单”。22.请为上面的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答:__①否定句:数字时代不要遗忘了老年群体。②疑问句: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__【解析】 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出老年网民的话题;第二段,提出“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可概括为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第三段,主要从“政府部门、社会、家庭”三方提出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综合以上信息,材料主要表达“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的意思。据此,分别选择一个否定句和一个疑问句的形式表述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远方,如诗似画,令人神往。那里繁花似锦,是目的,是终点。那里风景如画,是乐园,是天堂。远方总是诗意的所在,心灵的归宿。有人终其一生,在浑浑噩噩中抱憾;有人素履以往,在寻寻觅觅中抵达。关于“远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者回忆?请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 我们先思考“远方”指的是什么。远方,可以是梦幻的美景、深厚的人文历史,也可以是理想信念、家国天下。远方,是和当下的现实相区分的,“那里风景如画,是乐园,是天堂。远方总是诗意的所在,心灵的归宿”。纵观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多指向青年人自我的精神成长,指向对时代社会的关注,涉及审美意趣、世界观照、价值选择等。文章是个体参与生活、融入时代的回音,所以对“远方”的思考,要有对自我与社会、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所以,拼搏当下,心怀梦想,是小我的远方;满腔抱负,肩担责任,是大我的远方。可正面立论,可反面批驳;可写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叠合,可写抵达“远方”的素质能力,品格涵养;可特写个体感悟,可聚焦群像。【学生范文】15 远方不远未来已来天地逆旅,站在空间的原点,目之不及之处,尽可称为远方;光阴过客,不可预见的未来,余生皆在远方。远方因未知而神秘,因可期而可爱。远方不远,只要静观小“我”。《所有闪耀的东西》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代人面临的最深刻也是最艰难的问题,不是我们明知正确行动的轨迹,却无法遵循那个轨迹,而是我们似乎经常就不知,一个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好生活不一定就在远方,静心观“我”,方能窥知;迷失于无穷物欲,我们将无所适从。也曾流浪在霓虹灯下,却又绽放于桃源之中,李子柒身着传统服饰,在林间汲水,在灶前忙碌,应时应季而作,她以柔而不屈、强而不刚的原生力量,把中国的烟火味道和文化气息传递到了远方。潜心才能成功,专注才能抵达。从一匹素布到印花衣裳,有她一点一滴的锤炼,从回归田园到慢慢拔尖,是她静谧致远的转身。未来已来,远方与我相关。岁月不老,青春不朽。少年生逢其时,未来重任在肩。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相关。这是鲁迅思想和人格的鲜活标记,也是他作为民族斗士与一般文人的根本分野。纵观中国文学史,追溯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独善其身的风骨固然值得赞赏,兼济远方的情怀更是令人动容:苏州隐士的抱香死,汨罗江畔的心之所善,岳阳楼上的先忧后乐,大唐北漠的楼兰誓言……千百年过去了,时代的舞台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热血担当。今年岁初,疫情肆虐。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铿锵的回答、深深的勒痕、疲惫的身影、无畏的牺牲奏响青春之歌,点亮希望的远方。远方不远,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哈罗德·罗森堡在《荒漠之死》中说:“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重任,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心系家国远方;未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到达至美远方。远方不止于小我的愿景,更有民族复兴的宏图,更有时代崭新的画卷。怎样才是最美的青春?什么才是最美的远方?代际传递的使命担当,已化为最美的注脚。远方不远,未来已来。点评:远方不远,未来已来。本文站在时代的视角眺望“远方”,先写“远方不远,只要静观小‘我’”。个体的远方,需要静观我心,才能明白远方的方向,以李子柒的坚守乡土方圆而拥有辽阔远方的例子展开诗化论证,非常贴切。后写“未来已来,远方与我相关”,枚举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古往今来求索远方的仁人志士,集体群像,尤其写疫情期间新一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指向代际传承的“远方”精神。两处名言的引用非常贴切,尤其两个分论点之后的论证段落,引用罗森堡的句子,使得文章的立意更有时代意义,更加高远也更深一层。“什么才是最美的远方?代际传递的使命担当,已化为最美的注脚。”结尾收束有力,掷地有声。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