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
2021-12-21 08:25:08
13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故垒西边(旧的)B.早生华发(花白的)C.烽火扬州路(道路)D.赢得仓皇北顾(看)【解析】 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故国神游B.多情应笑我C.这次第D.可堪回首【解析】 A项,古义: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B项,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C项,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D项,古今都是“回顾,回忆”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D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解析】 A项,“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片做铺垫。B.“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C.“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13
【解析】 D项,“三杯两盏淡酒”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是言酒量之少,词人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解析】 C项,词人借廉颇的典故是为了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而英气勃发的句子是“__雄姿英发__,__羽扇纶巾__”。(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封狼居胥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赢得仓皇北顾__”。(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乍暖还寒时候__,__最难将息___”。7.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__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__【解析】 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8.“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答:__示例: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一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__13
【解析】 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二、拓展阅读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定风波①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注】 ①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C.“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D.“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解析】 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有误,从词中来看,“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这是写柔奴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答:__示例:①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②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③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__【解析】 下片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几句话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从注释来看,“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写柔奴其实也是写王定国,写柔奴的心态,也是写王定国的心态,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而写王定国和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3
贺新郎·送杜叔高①辛弃疾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②冷,夜调瑟。去天尺五③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注】 ①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辛弃疾作此词送别。杜叔高很有才气,但因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竟无请缨之路。家族也是昔盛今衰。②金屋:《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阿娇即陈皇后,失宠后废居长门宫。③去天尺五:《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上阕“细把君诗说”,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又足见作者对杜叔高诗作的看重。B.“冰积雪”“寒生毛发”言杜叔高的诗风骨清峻,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有诗情画意。C.“自昔佳人多薄命……伤心月”以古来美人多遭遗弃隐喻有才之士常被埋没。D.“起望……战骨”写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解析】 “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分析错误,本词上阕评价杜叔高之作,下阕写杜叔高人生经历。因此只是总领到“寒生毛发”,没有总领全词内容。(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_示例:①下阕首句写杜叔高的怀才不遇与家门昔盛今衰,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爱。②中间部分写曾经士大夫相继的中原路,如今却是一片荒凉,而统治阶层却仍旧一味清谈求和,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分裂的悲叹、对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阶层无能懦弱的批判与讽刺。③下片后面部分词人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大战的年代,而现实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词人力图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__【解析】 13
下片首句“去天尺五君家别”,结合注释三,这句由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转到叔高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爱。“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这几句词人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士大夫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分裂的悲叹、对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阶层无能懦弱的批判与讽刺。“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意思是“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现实却是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词人力图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添字丑奴儿·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注】 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片着力渲染芭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解析】 “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错误,从后文“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可见,词人对芭蕉并无迁怒之意,“谁种”点出芭蕉并非词人所种,体现出其流落江南的命运。(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示例:相同。①从词作时间来看,两首词都作于南渡之后,词人流落江南之时,饱含着词人对国破家亡、身世漂泊的凄苦之情;②从意象上看,都选取了“梧桐雨声”“芭蕉雨声”等渲染凄清孤苦的景物,刻画出词人孤独无依、寂寞冷清的心境;③结合两首词的上下文来看,《声》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词有“愁损北人”之句,都流露出词人对漂泊他乡、思念故土而不能归的无奈愁思。__【解析】 13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后,孤身一人漂泊江南的凄苦孤寂之情,其中“梧桐”“细雨”“黄昏”都是表达心境之凄凉苦痛的意象,而雨的“点点滴滴”,更是令词人难捱这凄凉光阴;本词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三更”“枕上”,已点出词人因国破家亡而愁绪满怀,以至于辗转难眠的心境;“点滴霖霪”的雨滴,恰又是打在芭蕉之上,“芭蕉雨声”与“梧桐雨声”都是营造凄清孤寂心境的意象,“霖霪”一词点出雨声的绵延不断,以至于诗人感到“愁损北人”,甚至吵得她无法入眠,只能“起来听”;实际上哪是雨声烦扰了她呢?实则是她本已满怀孤独凄凉,故而迁怒于芭蕉雨声。由此看来,这两首词中的“雨”表达的情感相同,均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凄苦冷清的流亡痛苦之情;均蕴含了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苦痛;均流露出词人流亡异乡,思念故土却无法回去的无奈愁思。阅读提升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嘲子由①苏轼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注】 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解析】 “鄙夷与批判”错。作者将子由比作啃书的蠹虫,写出他读书的勤奋和用功。为后文提醒他不要只知死读书做铺垫。(2)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_示例:不能死读书,真正的“圣人意”在书本之外,要靠自己去揣摩;和读书相比,实践有时候更重要,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读书得到的,只能通过实践自己去慢慢理解,积累经验。__【解析】 13
诗歌先写子由的几案上堆满了书籍,而他像啃食书籍的蠹虫一样一点一点攻读。作者没有对子由的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转而说到“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提醒子由不要只是死啃书本,有些东西书中是没有的。接着诗人以弹奏乐曲和织布作比,琴弦和织布机只是用来借助的物品,而真正让人喜欢和欣赏的是那美妙的乐曲和织成的布匹。这里的“乐曲”和“布匹”是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弦”和“机”只是借助的物品罢了,就像读书,书籍只是凭借,真正的东西在书籍之外。这就启发子由,要通过读书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被书籍困住。最后,诗人又借助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的典故,说明实践的重要性。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①苏轼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③病有妻。堪笑睢阳老从事④,为余投檄向江西。【注】 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解析】 “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表述有误。颈联并没有体现出“陪伴”的意思,而是通过“病有妻”表现出作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难,被病痛折磨。(2)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答:__示例:自己虽然没有以往建功立业的心,但也不愿再与这些奸佞小人缠斗,在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苏轼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倒,他没有沮丧、没有颓废,而是以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可见其“豪气”。__【解析】 颔联意为:身为好男儿应该到塞上建功立业,不能像贵族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马,贪图逸乐。阅读本诗时,需要注意本诗词的背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再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苏轼的一生屡因文字得罪。他在与此诗同题的第二首诗中便有“平生文字为吾累”这样的话,可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这首诗我们要注意分析出苏轼的生活态度,他的乐观精神,和对统治者迫害的轻蔑与嘲笑,由此可见其“豪气”。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13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B.三、四句的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全词定下了基调。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D.辛弃疾的词本以浑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解析】 “‘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错。正确的理解是:“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衰飒的景象,但是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2)赏析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答:__示例: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__【解析】 这两句诗从内容看,描绘了城中的桃李愁风畏雨和乡间荠菜花在溪头迎春开放的景象;从手法看,将桃李与荠菜花形成对比;从情感看,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诗人以荠菜花自况,把深刻的思想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启迪: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词后各题。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①下张野②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13
A.这首词中“水龙吟”是词牌,“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是其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B.词作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怀念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英雄丈夫之气、凌云悲慨之气,从而引出下边对辛弃疾经历的追述。C.“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空洒清泪,显示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D.“星斗撑肠”三句写英雄想成就功业之心通过纸上“纵横游戏”之笔法来表现,写就了英雄豪杰式的高雅篇章。【解析】 “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不对,应为前两句与下文构成设问形式。(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的词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一座高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答:__示例: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无奈。__【解析】 分析这首词,答题时首先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看公风骨辛弃疾①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②都蓄缩,冻芋③旁堆秋瓞④。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⑤如阵,妙歌争唱新阙。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注】 ①辛弃疾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任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任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②儿曹即儿辈,蓄缩指做事懈怠不振作的样子。③冻芋,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④瓞,小瓜。⑤紫云,此处指歌妓。(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与“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都运用了比喻修辞,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13
B.辛弃疾在词中自嘲与友人臭味相投,似贬实褒,以松、菊、兰之君子风骨写友人品格,同时也展现了词人高洁的人生志趣。C.本词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含蓄委婉,如“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就运用了周公问卜于龟的典故,意在祝福友人长寿吉祥。D.全词语言典雅中不乏诙谐,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句句围绕友人的生日展开,或直或曲地表达对友人的生日祝愿,情感真挚。【解析】 “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景物描写,“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是比喻,“菊茂兰须悦”是象征;“句句围绕生日展开”不恰当,诗歌开篇先从歌颂赵晋臣的风骨写起。(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一句的妙处。答:__示例:①比喻新奇,词人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却以“今夜明月”作比,不落俗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韵味深长;②一语双关,“十分明月”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③“十分明月”与前文松之风骨、境随人胜、菊茂兰悦等皎皎君子之风相呼应,友人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__【解析】 “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此句是照应小序中“晋臣十月望生日”一句,写给赵晋臣的祝福之语。然而诗人别出机杼,不直言对他的祝福,却拿天上的一轮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对赵晋臣的祝福。“明月”的意象在古人心中代表团圆、圆满,用“今夜明月”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同时明月之皎皎,也喻指人的品格高洁;再加以“十分”修饰,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明月”之意象又与前文之“长松”“菊”“兰”等意象相呼应,塑造了赵晋臣的傲岸风骨、高洁的君子之风与明月般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正所谓“境随人胜”。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菩萨蛮①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 ①此为李清照南渡后有代表性的一首词。②沉水:一种熏香料,入水即沉,又名沉香。(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本词从明媚的春光写起,写自己脱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轻薄的夹衫,心情美好。B.上片末尾关于“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描写,自然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C.本词词意深沉,写出了由觉微寒、知梅残到思故乡之间的心理活动,引发想象。D.由某些联想积蓄、酝酿而成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下片开头突然喷涌而出。【解析】 13
“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说法错误,上阕最后两句是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梅花残”是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从“微寒”“残”来看,“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说法错误,应是“流泻出一股淡淡的愁怨”。(2)本词是怎样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__示例:①对比,上片的喜与下片的苦形成对比,突出思乡之情;②开头以乐景衬哀情,“风柔日薄”的明媚春光反衬愁思,倍增其哀;③上片末尾触景生情,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由上文的心情美好过渡到对故乡的思念;④“故乡何处是”直接抒情,突出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想之情;⑤“忘了除非醉”用夸张突出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情感;⑥末尾句用侧面表现和衬托,“酒未消”的情况下思乡比清醒状态下思乡之情当更为浓重。__【解析】 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同时也是用乐景衬哀情。下片的“故乡何处是”是直接抒情,这句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思乡之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结尾两句“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意思是说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词人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这是运用衬托手法从侧面来表明思乡之情的浓厚。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点作答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玉楼春①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注】 ①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激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C.三、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13
【解析】 “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错误,“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学道之人憔悴地在满含春光的窗前独坐,太多的苦闷会损伤你的身体啊。“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分别表现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的愁闷。(2)“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末尾两句的内涵。答:__示例: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己的青春时光。顿悟到饮酒赏梅要及时,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尾句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到物我一体之妙。__【解析】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想要来我们跟前饮酒赏花的话,就赶快来吧,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起风,将我们吹了去。“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借梅花容易被吹逝的命运,表现作者对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生流落的感叹,也含着莫错过时光,且举杯遣怀的意味。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清平乐①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 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B.“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之意。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D.清平乐,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解析】 “清平乐……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错误,应为“小令”,按照字数可以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13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答:__示例: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__【解析】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流露出漂泊天涯和年华已逝的愁苦之情;“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飘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同时“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