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doc
2022-01-11 08:09:07
18页
单元质量检测(六)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九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18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柆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清时期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18
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后来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解析:选D 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一是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说成“古代辞书”;二是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C项,“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18
解析:选B 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说的是“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他提出来的。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天为每一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解析:选C A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B项,表达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孝”无关。D项,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但“‘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才是论述重点,D项中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 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文中大量引用了孔子的言论来论证这一观点,如“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等。材料二为论证观点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运用了引用论证;列举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运用了对比论证。参考答案: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每点2分)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18
答: 解析:从材料三第1段中“‘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总结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2、3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孔子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参考答案: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每点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拜年[注](节选)蒋子龙“阳历年”——那算什么年?不管你给它起多好听的名儿叫什么“元旦”,可中国人从来不把它当“年”看待。录音机、电视机可以进口,没听说“年”还能进口!中国人真正的年,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这才叫新年新岁,万象更新哪!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转眼到了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儿”,又是吃饺子的日子。好吃的东西反正就是那几样,每样吃了一圈儿,轮回去再从头吃起。人嘛,平时抠抠唆唆,一过年就放开了手脚,好像有今天没明天了,不把腰里那点钱折腾光了,心里就不舒服。吃喝玩乐,日子过得就是快。酒喝足了,钱花光了,今儿个——到了工厂上班的日子啦。冷占国比往常上班提前二十分钟出了家门。他历来讨厌“以厂为家”、早来晚走和加班加点那一套。只有废物蛋才耍这种花架子,顶多可以赚顶先进生产者的帽子。但管理工厂那都是下策。可以说冷占国是吃铁末子长大的,从懂事那天起,就在三条石的18
各个小铁工厂里串来串去捡煤核,个子刚长到和大锤把儿一般高,就进厂当了小学徒。工厂里那点玩艺全在他肚里装着,不管哪个部位发生了什么问题,能瞒哄别人,却瞒不了他。他认为每个人只要干足了八小时,工厂就不是现在的样子。八小时工作制顶多使了四个小时的劲,何苦在八小时以外又装腔作势!他一年到头不早来晚走,也不早走晚来,规规矩矩,按制度办事。但一年中有四天是例外,阳历一月二日、五月二日、十月三日、农历大年初五。赶上这四个日子每天都提前二十分钟上班。为什么?他一不害怕节日,二不反对放假,但目前有些人这种干着玩、玩着干的脾气可叫他受不了。节前五天就松了劲,你把嗓子喊破也吆喝不起来了;节后五天还缓不上劲来,你把眼珠子瞪圆也没人理你的茬儿了!里外里加在一块儿,元旦放一天假,等于放十一天;春节放四天假就等于放了半个月,这受得了吗?他也愿意一年到头光放假,可往哪儿拿钱去?所以每逢放假后的头一天上班,他都提前二十分钟往总调度室一坐。他手下的调度员们也都知道主任的脾气,这一天全部提前上班,每人抓住一部电话机。八点钟——上班的铃声刚响,每个调度员同时都拨通了各个车间办公室的电话。要是有哪个车间的主任没有上班来,或者哪个车间的机器没有转,还没有开工生产,这个车间的头头就算倒霉了!总调度室主任——这职务比厂长小半级,比车间领导高半级。关键还不在冷占国比车间的头头们高出这半级,关键是冷占国这个人。他一进工厂的门,除去生产,别的全不认识,六亲不认,男女不分,老中青不辨,似乎连七情六欲也没有,老是板着一副冷冰的铁面孔,一说话就把人往墙角上逼,谁受得了!今天是“破五儿”,他还没有进厂门,火气似乎已经顶到脑门了。往年的春节都赶在二月份,今年却赶在了一月份。一个月赶上俩节日,掐头去尾,一个月连半个月的活也干不了,这个月的生产计划怎么保?年前,厂长硬掐着他的脖子,逼他子吃卯粮,东挪西凑,虚虚实实提前报产,多报产值,把应该在第一季度里分三个月下发的奖金全部提出来,春节前一次发给了职工。凡是机械厂的人,摸摸头就有一份。说是一年到头了,大家辛辛苦苦干了十二个月,痛痛快快过个肥年吧!他虽然有坚强的个性,但胳膊再粗也拧不过大腿,只好咬着牙干。他心里虽说不痛快,可自己也分了一份,并且也没有旗帜鲜明地把自己那一份退回去,真是打断了胳膊往袄袖里藏!年是过了,够痛快,也够肥,今后怎么办?谁来坐这根大蜡?还是他——冷占国!马路上还很清静,车辆和行人都不算多。往常这个钟点18
,车水马龙,已经挤成一个蛋了。今天是怎么啦?有人还想再歇一天?年还没有过够?边道上尽是白花花的炮仗纸,看见这些像铺了一层地毡似的炮仗纸,就使人还可以闻出一种喜气洋洋的过年的味道。今年放鞭炮的人特别多,大年三十的晚上从十二点一直响到初一上午九点。解放天津那年真枪真炮也没有这样响!他就奇怪,人们哪来的这么多钱呢?瞒别人还能瞒得了他吗!工厂里的钱越来越紧,生产不是看涨而是看落,大伙口袋里为什么还都那么肥呢?莫非也是来路不正?其实就是那么点钱,不过市场活跃周转加快,从你的口袋装进我的口袋,又从我的口袋转到他的口袋,钱不值钱,人人都能摸得上,热热闹闹,大家高兴。但是冷占国决不花那种冤枉钱,过年他连一个炮仗也没买。一是他没有小孩,冷冷清清,挺大的一个人举着挂鞭自己点火自己放,有什么意思!二是老婆有病他没有那份兴致。“哎呀!”他急忙扭车把,差点和前面一辆拐弯的自行车撞上。工厂快到了,今儿个头一天上班不顺气,骑在自行车上老走神儿。他提一提精神抬起了头,以前很吃香,现在最不景气的重机厂,在城市里鹤立鸡群,像一片小山头似的横在面前:办公大楼、设计大楼、试验大楼,两万平米的总装车间、像前门楼子一样突出的煤气站、有双层天车的热处理车间,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方圆三十里,是个用钢铁堆起来的城堡。不,是用钱堆起来的!而且有许多钱扔在了地底下,这些埋在地下的各种基础是再也收不起来了。光说调整,调整不好就下马,能这么轻巧吗?工业的脊梁骨弯了,光靠农民做小买卖赚的那点钱顶个屁用!这么大一个机器厂,还没有真正为国效过几年力哪,一讲调整就丢掉不要了?上上下下一推六二五全不管了?过去,一提重机厂人们都另眼看待,姑娘小伙子们找对象都比别的单位容易,看看这一大片厂房就叫人眼馋。想不到现在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还不如做皮鞋卖百货赚的钱多!冷占国越想越气,猛地又低下了头。文本二:在一片“拜年”声中编好了这本书,遂叫作《拜年》。然而,我却厌恶拜年。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对过年有一喜一忧:喜的是可以尽情放鞭炮;忧的是在大年三十的子夜吃饺子前,要给所有比我大的人磕头拜年。此后三五天,还要一股劲地磕下去。磕得膝盖疼肿还不算,更令人发窘的是必须口中念念有词,论资排辈,准确地叫出各种称呼,往往臊得我满面通红。而且由于自己跪着,很容易把别人看得过分高大,甚而丧失自信。现在,拜年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少磕头,一般都用嘴对付。可以用来表达关怀、慰劳、团结、尊老爱幼,也可以靠它讨近乎、拉感情、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真是手段简单,奥妙无穷。通过这种很普通的、极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也能解剖当代复杂的社会关系吗?不也能看到各式各样当代人的灵魂吗?18
能不能说,文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活呢?倘如此,作家就首先应该不疲倦地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探索,随着这种探索的逐步深入,其文学形式也必然要随着发生改变。打泥土层和打岩石层的钻头是不一样的,从一百米打到五百米,总要换钻头的。(节选自《拜年·自序》)[注] 《拜年》节选自蒋子龙短篇小说集《拜年》。蒋子龙,河北沧县人,早年曾较长时期在天津重型机械厂工作,担任过车间副主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是“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常这个钟点,车水马龙,已经挤成一个蛋了”,比喻形象生动,在与前文的对比中凸现眼前冷清的街道场景。B.“姑娘小伙子们找对象都比别的单位容易”,虽语带夸张,但切合实情,直接体现出重机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本文善用穿插艺术,在呈现重机厂现状的过程中,穿插了冷占国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现状,主线明确而又枝蔓摇曳,富于变化。D.本文语言浅近准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如“个子刚长到和大锤把儿一般高”贴合人物经历和身份;“坐这根大蜡”,具有地方色彩。解析:选B 直接体现错误,应为“间接体现”。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历正月初一,这才叫新年新岁,万象更新哪!”表明主人公冷占国对过去一年心怀不满,对新的一年满怀期待。B.“边道上尽是白花花的炮仗纸,看见这些像铺了一层地毡似的炮仗纸,就使人还可以闻出一种喜气洋洋的过年的味道”,是冷占国内心的真实写照。C.讨厌“以厂为家”,“厂里把应该分三个月下发的奖金春节前一次发给了职工,他心里不痛快”,说明冷占国也有自私狭隘的一面。D.“换钻头”,是比喻性的表达,即作家为表现对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成果,主动在文学形式上加以变革。解析:选D A项,所引文字不能表明冷占国对过去的一年心怀不满,而是表明他不认可“阳历年”。B项,冷占国内心并不快乐。C项,“自私狭隘”理解错误,这里是指冷占国做事讲求效率,考虑长远。18
8.请根据文本,概括好的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4分)答: 参考答案:①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反映;②文学高于生活,是作者探索生活的结晶,能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生活。9.冷占国的形象有哪些重要特点?文本主要是以怎样的方式展现主人公冷占国的形象特点的?(6分)答: 参考答案:(1)①技艺精湛。从小当学徒,对工厂的事了如指掌。②做事讲求实效。如反对加班等。③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省意识。忧心工厂的命运和工业的发展以致“越想越气”。④精通管理,善抓关键。把“一年的四天”作为抓手来提高工作效率。(2)心理描写。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冷占国上班途中的心理活动来展现其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成祖即位,改编修。已,简入内阁,典机务。永乐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帝立命减其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士奇不可。震厉声叱之。蹇义兼取二说进。明日,帝素冠麻衣绖而视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朝罢,帝谓左右曰:“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18
士奇执是也。”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寻进少傅。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是时中官王振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靖江王朱佐敬私馈荣金。荣先省墓,归不之知。振欲借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荣寻卒,士奇、杨溥益孤。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正统初,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士奇殁未几,也先[注]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而于谦、周忱、况锺之属,皆用士奇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有删改)[注] 也先:明朝时,北方蒙古族瓦剌部的首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B.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C.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D.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解析:选A “振势益盛”与“大作威福”是两个结构各自独立的句子,“大”修饰“作威福”,故在“大”之前断开,排除B、D两项;“百官”是“小有牴牾”的主语,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录是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作为书名。B.教授,在古代既是对私塾先生的尊称,也是学官名称。文中杨士奇经过举荐征召而被授予教授一职。C.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这六部古籍都是由孔子创作而成的。18
D.麻衣是用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文中仁宗皇帝临朝时戴素冠,穿麻衣,以显示自己的孝心。解析:选C “都是由孔子创作而成的”错,孔子只是在晚年时对六经进行了整理。故选C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士奇勤奋好学,才华卓异。虽然家庭十分贫困,但是他能通过授徒做到生活自给,并且凭借自身的史学才华,被推荐参与编修《太祖实录》。B.杨士奇忠诚正直,敢于进言。他劝谏太子应留意《六经》,闲暇时学习两汉诏令;针对征枣与恩诏不符一事,向皇帝建言诏令应当前后一致。C.杨士奇重视礼制,坚持己见。在服制期满之后是否易服的问题上,他与吕震、蹇义的意见相反,仍然身穿丧服上朝,他的言行得到皇帝赞同。D.杨士奇见识深远,未雨绸缪。他预言逐渐强大的瓦剌将会成为边境的祸患,因此请求储备战马以备战时需要,后来的土木之难验证了他的远见。解析:选C “他与吕震、蹇义的意见相反”错,由原文“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士奇不可。震厉声叱之。蹇义兼取二说进”可知,吕震与杨士奇意见不同,蹇义把二人的意见都呈进给皇帝。故选C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时中官王振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4分)译文: (2)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4分)译文: 解析:需注意的关键词有:(1)宠于帝,被动句,被皇帝宠信;预,参与;导,劝导。(2)雅,一向、平素;推毂,荐举;寒士,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参考答案:(1)此时,太监王振被皇帝宠信,逐渐参与外朝的政事,劝导皇帝用严苛的方式控制臣下。(2)杨士奇平素又擅长了解人的才能,喜欢荐举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在所荐举的人当中,有起初没有见过面的。14.在“靖江王朱佐敬私馈荣金”一事发生以后,18
杨士奇为什么为杨荣竭力解脱?(3分)答: 解析:“靖江王朱佐敬私馈荣金”指的是靖江王朱佐敬私下送给杨荣黄金一事。由原文“荣先省墓,归不之知”可知,杨荣此前去祭扫坟墓,回来以后不知道这件事,可见杨荣不是主观故意收受贿赂;由“是时中官王振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振欲借以倾荣”可知,是王振打算借这件事情来扳倒杨荣,可见是杨荣受王振陷害;由“荣寻卒,士奇、杨溥益孤”可知,杨荣与杨士奇、杨溥是共同对付王振的一个整体,杨士奇为杨荣竭力解脱有利于打击王振的势力。参考答案:①杨荣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去祭扫坟墓,回来以后也的确不知道此事。②王振打算借这件事情扳倒杨荣,争势夺权。③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可以团结一体,共同牵制王振,使王振难以独揽大权。参考译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世,泰和人。很早父亲就已去世,他随母亲改嫁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家中非常贫困,但是他努力学习,通过教授学生维持生活。经常出游到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的时间最长。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们编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已经被举荐征召而授予教授一职,应当前去赴任,王叔英又因为他的史学才华而推荐他。于是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编纂官。成祖即位后,杨士奇改任编修。不久,被选拔进入内阁,主管机要事务。永乐六年,皇帝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京共同辅佐太子。太子喜欢文章辞赋,称赞王汝玉进呈创作诗词的方法。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留意六经,有时间就读一读两汉时期的诏令。写诗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做。”太子认为他说得很对。仁宗即位,提拔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皇帝在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完毕后没有退朝。皇帝远远看到杨士奇,对两个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会有正直的话要说,你们不妨与朕一起听听。”杨士奇进言说:“皇帝减少岁供的恩诏刚刚颁布了两天,惜薪司就传旨征收八十万斤枣,这与两天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立刻下令减少一半。为先皇守丧二十七天期满18
,吕震请求立即换上吉服。但杨士奇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制。吕震厉声呵斥杨士奇。蹇义把二人的意见都呈进给皇帝。第二天,皇帝头戴素冠,身穿麻衣上朝。朝臣中只有杨士奇、英国公张辅穿着原来的丧服。退朝以后,皇帝对身边的人说:“先皇的棺木仍然在停柩,改换丧服怎能是臣子所忍心说的话呢,杨士奇坚持己见是正确的。”杨士奇晋升少保,与同僚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绳愆纠缪”银章,能够密封进言。不久,又晋升少傅。宣宗驾崩,英宗即位,才刚九岁。此时,太监王振被皇帝宠信,逐渐参与外朝的政事,劝导皇帝用严苛的方式控制臣下,大臣们常常被投入监狱。靖江王朱佐敬私下送给杨荣黄金。杨荣此前去祭扫坟墓,回来以后不知道这件事。王振打算借这件事情来扳倒杨荣,杨士奇竭力为杨荣解脱,事情才得以平息。不久,杨荣去世,杨士奇、杨溥势力更加孤单。第二年,朝廷调动大军征伐麓川,国库耗费,消耗的人马物资多达数万。又第二年,太皇太后驾崩,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大肆作威作福,百官对他稍有冒犯顶撞,就会被抓捕拘禁,朝廷大臣人人担心害怕,杨士奇也无法制止。正统初年,杨士奇进言,瓦剌的实力渐渐强大,将会成为边境祸患,而守边的军队缺少战马,恐怕不能抵御瓦剌,请求在附近的太仆寺领取战马,并且把西番选贡的马匹也全部供给边境。杨士奇去世后没有多长时间,也先果然入侵边境,发生了土木之难,有见识的人又想起他的建议。杨士奇平素又擅长了解人的才能,喜欢荐举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在所荐举的人当中,有起初没有见过面的。而于谦、周忱、况锺这些人,都是由杨士奇荐举的,他们为官一二十年,清正廉洁和才干能力名冠天下,成为当世名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嘲子由①苏 轼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注] 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18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解析:选B B项,“鄙夷与批判”错。作者将子由比作啃书的蠹虫,写出他读书的勤奋和用功,然后为后文提醒他不要只知死读书做铺垫。故选B项。16.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①不能死读书,真正的“圣人意”在书本之外,要靠自己去揣摩;②和读书相比,实践有时候更重要,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读书得到的,只能通过实践自己去慢慢理解,积累经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用正反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答案:(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18
成为璀璨的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都在(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风采各异,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让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解析:选B “发展中有循古”错误,刺绣画的技艺能传承至今,与其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但也不能一味守旧,所以要在“循古”中有“发展”。“创新中有传承”错误,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中国的刺绣画传承至今,首先要以史为鉴进行“传承”,再以“传承”为依托进行“创新”。19.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解析:选B 例句和B项都是比喻;A项,拟人;C项,借代;D项,反问。故选B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18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前关联词应该在主语之后,改为“这些作品不仅”;第二“让后人展示了”不合逻辑,主客倒置,应为“向后人展示了”。参考答案: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像“南极墙”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__①__。然而这还不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史隆长城”的巨大丝状结构,长度可达13.7亿光年。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宇宙结构——武仙—北冕座长城。其长度可达100亿光年。这些__②__?由于万有引力,宇宙中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而如“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对于“南极墙”的研究既关乎银河系,也可能__③__。这项研究还需科学家进一步努力。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 解析:第一个空,根据“像‘南极墙’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可知,应,填入和“虽然”搭配的关联词语,此处可填“却并非个例”;第二个空,根据“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宇宙结构……”和问号可知,应填入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即“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从何而来”;第三个空,根据“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可知,应填入一种可能性,即“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注意字数限制。参考答案:①却(也)并非个例 ②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从何而来 ③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18
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主要列举了三个巨大宇宙结构。第二段主要介绍了巨大宇宙结构的成因。第三段大意是:巨大宇宙结构中可能存在暗物质,关乎银河系,意义重大。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参考答案:①宇宙中有巨大的宇宙结构。②巨大宇宙结构形成是因为万有引力。③对巨大宇宙结构研究意义重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思想和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道德基础。材料二 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用四句话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材料三 剧作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老夏,是真正有文化的人。学习文化知识,拥有高学历、高文凭,是否就意味着有文化、高素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所给材料一选取的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文化的力量,文化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材料二“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可以理解为,文化是一种修养,这大概就是古语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无需提醒的自觉”,可以理解为,文化提升了人的思维,让人学会思考;“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即文化人不再是一介武夫,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有了甄别的能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即文化柔软了人的心灵,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善良。材料三,夏衍在病重之际依然尊重医护人员,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立意的思路要以文化为切入点,写出文化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18
参考立意:(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2)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3)青年人应该用文化“武装”自己;(4)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