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doc 2022-01-11 08:09:28 16页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16 ,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否认了“真实”这一艺术标准,其实,这就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B.16 那些让我们以新的视野去进一步思考与辨析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C.非虚构写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使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作过程更显理性。D.仅仅通过二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出,也不接地气。解析:选C A项,“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韦勒克并没有否认文学层面的真实;B项,“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错误,材料一第3段中说的是“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D项,“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出,也不接地气”说法绝对,材料二第4段中说的是“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既有其内在魅力,又让作家有所疑惑,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B.如果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来展现梁庄的社会变化和梁庄人的生存状况,《中国在梁庄》会是重要的参考资料。C.无论是对于非虚构文学还是对于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而言,作者深入现场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都显得十分重要。D.作家李天田走出书斋,深度介入社会,通过自己的相亲经历创作了《相亲记》,该作品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解析:选A “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无中生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虚构写作作品的一项是(3分)(  )A.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B.李辉的《封面中国》C.贾平凹亲访之作《定西笔记》D.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解析:选A A项,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非虚构写作’……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可知,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不属于非虚构写作作品。B项的《封面中国》和D项的《中国在梁庄》在材料二中谈到“非虚构写作”时均被提及,C项中明确指出了“亲访之作”,B、C、D三项中的作品都是非虚构写作作品。16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                                                                                                                                                解析:关于“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的信息在两则材料中均有体现。下定义时,首先要找到“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的属概念和种差(基本性质)。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即使是非虚构写作……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可知,“非虚构写作”的属概念是“叙事模式”。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种差(基本性质),材料二第1段中有“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材料二第2段中有“‘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材料二第5段中有“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然后综合以上信息,用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作答。参考答案: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主体)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2分)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1分)直接展示其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叙事模式。(1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答:                                                                                                                                                解析:材料二共5段。第1段从概念的严谨性谈起,指出从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非虚构写作”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第2段依据作者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感受,指出了“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是“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以及这种介入的特点,并结合李辉的《封面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作品具体分析了这一特点;第3段指出“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4段在第3段的基础上,将不少作家仅凭既往的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的创作方法与“非虚构写作”进行对比,突出了“非虚构写作”的意义;最后一段客观地指出了“非虚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的不足,再次强调了“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即当代作家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根据以上分析,用16 “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①首先立足概念的严谨性,从已发表的部分作品中归纳出“非虚构写作”的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②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及这种魅力的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③最后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并在客观指出其艺术性不足之后,再次强调“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注]袁行霈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16 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文本二: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16 ,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选自林庚《盛唐气象》)[注]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气度和风范。解析:选B B项,“读出”“表现”盛唐气象于文无据。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解析:选D A项,“近体诗”有误;B项,“严谨细致”欠妥;C项,“一直遭到”有误。8.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4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扣住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信息的筛选、概括、提炼、加工和处理。如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一种解放的力量”提炼出“解放的力量”,16 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提炼出“基调不同”。参考答案: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9.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答:                                                                                                            解析:回答这道题目一定要仔细审题,否则会答非所问,答成林庚“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在文中的具体表现。题目不是要求对林庚个人进行评论,而是要求对文本一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也就是说,《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一文,写出了林庚“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对此就文本一写一个评论要点。作答要扣住这个重点,结合文本内容,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强调的重点内容等。参考答案: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16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注] 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解析:选D “贫交疏昆弟”作“再分散”的宾语,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好”是动词,喜好,“行其德”作它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B.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C.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D.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解析:选A “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所需,16 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C.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D.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解析:选C “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文中只讲“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却并无有关孔子帮助子贡的交代;且“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的意思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势而更加显赫吧?”该选项属于曲解文意。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4分)译文:                                                                        (2)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4分)译文:                                                                        参考答案:(1)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2)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14.请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3分)答:                                                                        解析:该文段主要讲了如下几个意思:①勾践任用范蠡和计然,计然为勾践出谋划策,制定富国之计,比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就是讲如何经营货物,为打仗做好准备;②勾践施用计然的经济策略,国力逐渐变得雄厚,“修之十年,国富”;③越国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才有可以充分支配的财资,用于奖励猛士杀敌报国,“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这样,水到渠成,16 自然就可以一雪前耻,灭吴称霸了。参考答案:①采用计然之策,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参考译文: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要做准备;知道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这两样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情况就可以掌握了。干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水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积贮的道理,一定要积贮完备的货物,不要滞积的钱币。用货物相贸易,容易腐败被蚀的物品不要留,不敢囤积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厚赏战士,战士们冒着箭矢飞石前进,就像口渴时得到水一样,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地区检阅军队,号称“五霸”之一。范蠡已经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慨然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地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地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到千金钱财,两次分散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裕了就喜好施行仁德的人。后来年老力衰而听任子孙,子孙治理产业使它生息发展,于是达到亿万家产。所以人们谈论富翁时都称说陶朱公。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成后,回到卫国做官,闲居时在曹国、鲁国之间买卖货物,孔子的七十位高徒之中,端木赐最为富有。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子贡车马相连,带着束帛重礼去聘问、进献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的名声传扬天下,是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的结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势而更加显赫吧?白圭是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白圭却喜欢观察时机变化,所以用别人放弃我收取,别人收取我给予的办法。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所以说:“我经营生产16 ,就像伊尹、吕尚施行谋略,像孙子、吴起用兵,像商鞅推行变法那样。因此一个人的智慧不足以随机应变,勇气不足以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坚强不能够有所保守,即使想学习我的方法术,我终究不会告诉他的。”因此天下的人说到经商之术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吧,能够尝试而又有所特长,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蓟中作高 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 ①《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多次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反叛。而安禄山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地位显赫。②孙吴: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③闭门,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塑造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写诗人登上塞垣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境界阔大。C.“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揭示了“边城何萧条”的原因。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D.本诗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议论抒情,出言精警,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解析:选C “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理解错误。边地连年兵戈相交,主要是因为安禄山逼反;“向来反复无常”理解也有误。16.诗歌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                                    16                                                                                                             参考答案:①对统治者失策的批判:“诸将已承恩”是统治者错用朝中奸臣,而使边境荒凉、边患严重,于是诗人痛斥统治者所用非人。②对边城守将不力的批判:边城守将以边功邀宠,只顾私利,守边失策、无能。③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两句写诗人虽有安边的策略与自信,渴望成就一番功业,却不被重用,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④因志不得伸而归隐的无奈:“独”写出了无用武之地的孤独,“闭门”借陈寔“闭门悬车”的典故写出了作者因有感世道黑暗而拒绝入仕的落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2)《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        ,         ”。(3)《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答案:(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3)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6 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解析:选C 先写剪纸的颜色,再讲原因。语段陈述的主体是剪纸,所以剪纸在句首。排除A、B两项。C项后句一是比D项更简洁,二是红色与前句衔接更紧密。19.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选D 都是拟人。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解析:原句滥用介词“由于”或使动词“使”,造成缺少主语的语病。参考答案:(示例一)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留传下来的剪纸实物。(示例二)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留传下来的剪纸实物。(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__①__,举重主要比力量,长跑主要比耐力,体操需要超强的柔韧性,羽毛球则看重协调能力。研究表明,在由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各种因素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底部是基础体能,往上是专项体能,再往上是专项技术,最上面才是竞技成绩。__②__,有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竞技水平,从而延长运动生涯。一些优秀运动员,平时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大概占总训练量的70%。因此,要求运动员体能达标,__③__,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16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解析:空①前后语境突出了体能的各种表现形态,空②后面语境是对体能的重要性的强调,空③由后面的“而是”句式断定应填否定句式。参考答案:①项目不同表现不同 ②体能储备足 ③并非可有可无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和句式变换。作答要结合文本内容,兼顾二者特点。参考答案:①体能表现各有特点 ②体能储备应该强化 ③体能训练必须达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领路人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新时代的领路人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新时代的领路人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作为身处大好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如果你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演讲,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6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三则材料是新时代的领路人的三次讲话。材料一主要是领导人对疫情期间表现卓越的青年人所给予的高度赞誉,赞赏青年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材料二与材料三主要是领导人对青年人的嘱托,希望青年人不要逃避责任,要争做时代的先锋,勇于担当责任。三段讲话共同指向:青年要勇于承担民族振兴的责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在艰险时挺身而出,担当历史重任。考生可以立足材料,写出当今青年人在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担当和作为;也可以站在当今青年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继往开来,在未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中积极担当、有所作为的胸襟和抱负;还可以思考在如今繁荣富强的时代,青年应当如何发挥自身价值,如何成为祖国的脊梁。只要扣住青年人的担当、青年人的风采、青年人如何振兴中华等内容,立意是可以多样化的。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