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课后测评(附解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课后测评(附解析)

doc 2022-01-11 14:00:09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娘炮”最近成为热词,但是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正表现出女性化    ,实在有些张皇其事。其实,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几个是所谓“娘炮”呢?事实上电影电视中也不乏张扬男性    的形象。何况“娘炮”一词本身也显出对女性的不尊重。事实上也有不少女性受众对用“娘炮”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有不同的意见。(    )。人们提出批评,是觉得一些青年男演员存在问题,认为他们没有表现出堂堂正正的    ,因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    ,刻意迎合粉丝,往往显得品位不高,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缺乏正能量。这些表现其实是一种庸俗化,不能简单归结为女性化。所以,诟病这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当然,大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现出忧虑和不满,是值得重视的,社会应高度关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倾向 特立独行 风范 吮痈舐痔B.倾向 严气正性 风范 枉道事人C.倾斜 严气正性 风潮 吮痈舐痔D.倾斜 特立独行 风潮 枉道事人解析:倾向:偏于赞成(对立的事物中的一方);发展的方向,趋势。倾斜:歪斜;指偏向于某一方。根据语境,应用“倾向”。严气正性:性格刚直,毫不苟且。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根据语境,应用“严气正性”。风范:风度;气派。风潮:比喻很多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声势的集体行动。根据语境,应用“风范”。枉道事人:指背离正道,以讨好别人。吮痈舐痔:给人嘬痈疽的脓,舔痔疮,比喻不择手段地谄媚巴结。根据语境,应用“枉道事人”。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当下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B.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C.在当下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D.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9 解析:括号前的“用‘娘炮’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说的是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表达,括号后面说“人们提出批评”,这里说的是“批评态度”,因此应先说“简单化的表达”,后说“批评态度”,据此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会发现,“在当下”放句首更顺畅,因此应选C项。答案: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B.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C.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D.对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结构混乱,应将“诟病这些表现”改为“诟病的这些表现”;一处是成分残缺,根据语意,应为“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只有B项全部改正了这两处语病。答案: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    。    。    ,    ,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才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A.⑤⑥①④③②    B.②⑤⑥①④③9 C.⑤①③②④⑥D.②⑤④⑥①③解析:文段通过追溯“工匠精神”的历史,叙说其在现在遭遇的瓶颈。②中的“庄子”紧承横线前的“传统文化”,应放在首位;⑤紧承②的“工匠精神”,④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承接⑤中的“认真、执着、精细、完美”;⑥转入到“这些年”的现状,①③举例说明⑥。故正确排序为②⑤④⑥①③。答案:D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农业知识的表达十分复杂,行业内的“缄默知识”、经验方法等要转化为数字表达十分困难。①                    ,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这些都导致智慧农业的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智慧农业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②                  ;但是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他们将努力克服困难,布局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③                。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智慧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①处,横线后说农业数据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由此可知,横线上表述的应是农业数据不具有普遍性或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②处,横线前说智慧农业回收期长,横线后说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由此可知,横线上表述的应是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③处,由“我们有理由相信”可知,此处表述的应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景,横线前说的是其发展的优势,因此,横线上表述的应是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答案:①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或农业数据不具有普遍性) ②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③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或智慧农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意对即可)6.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请在括号内填出下列成语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1)胯下之辱(韩信)   (2)退避三舍(晋文公)(3)四面楚歌(项羽)(4)刮目相看(吕蒙)(5)望梅止渴(曹操)(6)一鼓作气(曹刿)7.请使用成语对对子。(1)兔死狗烹(鸟尽弓藏)(2)流芳百世(遗臭万年)(3)井然有序(杂乱无章)(4)狗仗人势(狐假虎威)9 (5)固若金汤(危如累卵)(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8.汉语成语数量众多,来源也是多方面的,请把下列成语的序号填入相应来源的横线处。①象牙之塔 ②狐假虎威 ③草木皆兵 ④自相矛盾 ⑤青出于蓝 ⑥叶公好龙 ⑦胸有成竹 ⑧项庄舞剑 ⑨三顾茅庐 ⑩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刻舟求剑 老骥伏枥 负荆请罪 功德无量(1)神话传说:⑩(2)寓言故事:②④⑥(3)历史典故:③⑧⑨(4)文人作品:⑤⑦(5)外来文化:①9.下列成语选自“三十六计”,请根据各句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打草惊蛇 调虎离山欲擒故纵 反客为主 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1)《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2)《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3)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4)今天他来我家做客,可他却毫不拘束,还不让别人吃这吃那:简直是反客为主了。10.望文生义,即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下列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请解释其加点字的意思。①不足为训(准则)②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③不速之客(邀请)④不赞一词(参与)⑤不经之谈(正常)⑥不刊之论(修改)⑦屡试不爽(差错)⑧不名一文(占有)⑨吊民伐罪(慰问)⑩细大不捐(舍弃)久假不归(借)危言危行(正直)侧目而视(斜着眼睛)不孚众望(令人信服)春意阑珊(将尽,衰落)苦心孤诣(独自达到)9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旮旯”一词探源庄寿雨“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阿尔本格勒镇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语“库伦”(蒙古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是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词汇的演化过程推测出其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有删改)11.下列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9 C.“旮旯”原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解析:“意思没有太大变化”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答案:C12.下列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B.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C.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D.某一外来词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解析:B项,“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于文无据。C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文无据。D项,“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于文无据。答案:A1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在回答他们从何处来时,将此词传人,后被各地汉民族借用。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解析:A项,“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有误,文章第三段的结尾说“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并无轻蔑歧视之意。B项,“后被各地汉民族借用”有误,扩大范围,文章第一段说“‘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第二段说“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各地”。C项,“‘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有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并不是说它们的读音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是说这两个字不能拆开。答案:D9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定不了。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14.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朱光潜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也是意境上的区别。9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而归。解析:“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表述错误。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说的是“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朱光潜认为用“推”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故选C。答案:C15.下列各项中,符合周振甫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D.就这首诗看,诗中的“僧”就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解析:B项,不合文意。这应是周振甫的分析,并非韩愈的分析。C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从引文看王夫之并没有明确表示“推”好还是“敲”好。D项,“就是作者自己”过于绝对化,原文说的是“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答案:A16.下列各项有关对朱光潜、周振甫文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贾岛对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周振甫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不甚明了。B.朱光潜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周振甫的看法与朱光潜基本相同,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C.朱光潜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周振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敲”字好。D.从朱光潜、周振甫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相关论述看,朱光潜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所讥讽,周振甫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解析:A项,“朱光潜认为贾岛对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不合文意。从文中的表述来看,朱光潜认为贾岛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不甚分明。B项,“周振甫的看法与朱光潜基本相同”不合文意。从文中可推断朱光潜认为“推”字好,周振甫认为“敲”字好。C项,“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不合文意。原文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9 自在无碍”,“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可见朱光潜还是认可“推”的。答案:D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