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练习(附解析)
doc
2022-01-11 13:46:06
7页
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外漂泊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欢喜之外又会有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等往往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状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因此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创造新的美丽家园而废寝忘食。在今天奔向美好生活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不是无奈地出走,悲情地离别,而是在漫漫长路上圆梦,但 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对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些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萍水相逢 难怪 一度 历历在目B.不期而遇 难怪 一旦 念念不忘C.萍水相逢 难免 一度 念念不忘D.不期而遇 难免 一旦 历历在目解析: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这里说的是在外与故乡人的意外相遇,用“不期而遇”恰当。难怪:不应当责怪(含有谅解的意思);怪不得。难免:不容易避免。这里是对乡愁这一庞大的文学命题表示不觉得奇怪,用“难怪”恰当。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一度:表示过去有段时间发生过。根据语境,用“一旦”恰当。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这里说的是很多人不忘故乡山川草木且句子主语是“很多人”,用“念念不忘”恰当。答案:B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7
A.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B.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C.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D.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错误:“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改为“寻找并建造”;“培育……文化与历史”搭配不当,“培育”可改为“孕育”。A项,两处错误都没有改正,且“几乎”之前缺主语“它”。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错误。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错误。答案:C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尽管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B.不管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C.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于是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D.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知,B、D两项后半句与括号后的“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句式一致,据此可排除A、C两项。由前文的“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可知,括号内填写的句子为转折关系更合适,据此排除B项。答案:D4.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电视台《教育访谈》栏目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拟邀请××中学校长蔡子敬下周三晚上8点到电视台2号演播厅,就××中学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一事接受采访。电视台记者邓刚受电视台委托,准备打电话向蔡子敬校长发出口头邀请,希望他在本周五之前确定是否接受采访。不巧的是,蔡子敬校长不在。下面是邓刚给蔡子敬校长的电话留言,请你补写出空缺的部分。60字左右。蔡校长您好!我是××电视台记者邓刚,祝贺贵校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 。我的手机号码是133××××××××。非常感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内容:表述要得体,时间、地点、邀请目的要明确,答复要求要清晰,语言要简明扼要。7
答案:示例:我们邀您下周三晚上8点到电视台2号演播厅,就贵校荣获“学生社团活动先进学校”称号一事接受采访。请您在本周五之前和我联系,确定能否接受采访。5.认真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扩写。要求: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并保持原意。(不少于60字)想起家乡的麦田,想到金黄的麦浪和闪着光亮的麦芒。解析:扩展语句可以使用“要素扩写法”,即找到语句的扩写要素,然后根据要素特征扩写。比如所给句子,要素主要有“家乡”“麦田”“麦浪”“麦芒”等,扩写语句时,可以从上述要素出发进行扩写。同时应注重把握可以使用修辞的要素,比如可以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麦浪”“麦芒”。答案:示例:想起家乡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温柔流淌的金黄,缓缓流进繁忙的收割季节,流进农人绽放的笑脸,流进生命的脉络;那蓬勃的麦芒,就像一道道光芒,照亮了农人的面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吕德文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败”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问题的治本之道。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败。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7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闲暇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实际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匮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是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露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难以再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必须禁止。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D.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解析:A项,“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是乡风衰败的现象,不是导致“乡风衰败”的原因;B项,“必须禁止”于文无据;C项,根据原文“‘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可知,此项表述错误。答案:D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析:三个角度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答案:B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7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实际中。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解析:“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属于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内容,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不一定要也不太可能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答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戏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感染人,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戏剧不能没落,而要想戏剧留住观众,还得在创作老百姓喜欢的作品上多下功夫。(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创新求解》)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听不懂”。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特殊的时间、空间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他们丧失对戏曲的兴趣。戏曲的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身上已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摘编自“中国戏曲网”)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7
在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着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的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多场大戏让北京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以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戏曲拥有隽永的艺术生命力与民族认同感。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互联时代如何赋予其强大的创造力,并与当下生活重拾交集。”黄俊棋说。(摘编自《河南日报》)9.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传统戏曲发展陷入困境,这既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B.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传统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C.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是戏曲程式的存在条件,现在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D.有些青年学生对戏曲有误解,再加上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即使喜欢也不太愿意接触戏曲。解析:“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程式所赖以生存……在青年观众身上已荡然无存”。答案:C7
10.下列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分析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遭遇生存问题的内部原因,材料二则重点分析外部原因。B.材料三、材料四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适应时代方面的成功尝试。C.在乐山大佛景区特色文化街区,戏剧表演虽然并不专业,却独具特色,很好地实现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对接。D.手机APP可以扩大戏曲的宣传效应,拓展戏曲的传播途径,必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振兴的关键。解析:A项,材料一、材料二都既分析了内因,也分析了外因。C项,“虽然并不专业”错。材料三中介绍了其表演形式和采用这种形式的效果,并没有信息表明其“不专业”。D项,“必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振兴的关键”过于武断,手机APP只是振兴戏曲的一种途径。答案:B11.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中国传统戏曲发展面临困境,那么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材料三和材料四介绍了目前戏曲发展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这些尝试中也可总结出一些方法。答案:①加强宣传,普及中国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戏曲;②与时俱进,加强戏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③创新经营模式、演出方式,让传统戏曲同商业街区等融合起来,努力适应现代市场需求;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激活新的传播模式,整合戏迷、艺术家、媒体等资源,推广、宣传中国传统戏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