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2版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1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讲练
docx
2022-08-25 23:53:47
36页
热点题源§1 《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近年来,《宋史·孙傅传》《宋史·刘敞传》《宋史·赵立传》《宋史·曹彬列传》《宋史·张咏传》《宋史·郭浩传》《宋史·萧燧传》《宋史·何灌传》《宋史·康保裔传》《宋史·查道传》《宋史·赵良淳传》《宋史·朱昭传》《宋史·李迪传》《宋史·廖刚传》等诸多作品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宋史》的特点:①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②体例完备,融会贯通。《宋史》融汇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如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与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③最大的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另外,《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还有《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被列入奸臣传。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认识问题的局限性。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危素,字太朴,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n门。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宫人,不受。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十八年,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毋迎帝师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且曰:“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宫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请亲祀南郊,筑北郊。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顷之,坐失朝,被劾罢。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时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B.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C.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nD.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B.除,任命、授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拜、举、封,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有擢、拔,表示官职降低的词语有谪、迁。C.行省,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另设十一行中书省,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D.学士,在古代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是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少通五经,博学多才。年轻时,在当时著名学者吴澄、范梈门下学习。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尔雅》。B.危素虽说官居高位,但上都宫殿失火,顺帝下令重建,危素苦谏,报以民间疾苦,不宜大兴土木;并亲自到淮南一带发钱、粮赈救灾民。后来,他干脆弃官不做,住在河北省房山的报恩寺。C.朱元璋率兵打到河北。危素感到国破家亡,跳井自杀,但被报恩寺僧人大梓和尚救了出来。因为危素设法保护了史库,史料丰富、佐证周详的《元实录》才得以完整地保存。D.洪武年间,朱元璋很恩宠危素,赐宴劝酒,并有诗词酬唱。这引起某些大臣的嫉恨。御史王著等屡进谗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该重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译文: (2)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译文: \n§2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影响深远。司马迁独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这一体例为后世历朝正史所沿用。同时,《史记》文字生动,叙事形象,艺术成就极高,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近年来,《史记·叔孙通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伯夷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史记·滑稽列传》《史记·张丞相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田单列传》等作品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史记》的艺术特色:①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写实性极强。②史笔与文笔交融。③描写细致入微,展现名人琐事。④合理想象,传奇而具封建色彩的叙述。⑤互见法的运用,对照中突出人物形象。⑥悲剧色彩塑造悲剧人物。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n’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B.仪之言果信矣信:真实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售:卖出去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须:等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B.陈轸面对秦惠王的质问,肯定了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只老虎争斗,它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译文: \n(2)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译文: §3 《明史》《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时94年。《明史》纂修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史评家赵翼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其中,《明史·卢象昇传》《明史·韩文传》《明史·马文升传》《明史·熊鼎传》《明史·王祎传》《明史·花云传》《明史·郑濂传》等作品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明史》的写作特色:①史料详备。明中叶以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如焦兹《献征录》、朱国桢《明史概》、邓元锡《明书》、王世贞《算山堂别集》、谈迁《国榷》等,均为明朝熟悉掌故、习于作史的人的私家史著,可资参考。还有官修《明实录》(十三朝,记十五帝)和《明会典》。明末清初,黄宗羲辑《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顾炎武曾搜集史录奏状一二千本,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同和顾炎武的弟子潘未也参与修史。②体例创新。a.《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是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阅读这部史书之前,首先了解到明代历史之概况。b.在列传中专列了“阉党”“流贼”和“土司”三目,这是根据明代社会特点增设的。《阉党传》专记宦官结党擅权误国,《流贼传》专叙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事迹,《土司传》记载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c.《历志》对明代所用大统历,记载非常详明,除表之外,加图加以说明,简便易明,与诸史不同。d.《刑法志》中对明代特务机构厂卫的叙述有助于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考察研究。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荆州推官。治行最,征授御史。\n先是,居正既私其子,他辅臣吕调阳子兴周,张四维子泰徵、甲徵,申时行子用懋,皆相继得举。甲徵、用懋将廷对,而允贞适上书请自今辅臣子弟中式,俟致政之后始许廷对。四维大愠,因为子白诬,且乞骸骨。时行亦疏辨。帝并慰留,而责允贞言过当。户部员外郎李三才奏允贞言是,并贬秩调外。允贞得许州判官。给事中御史周邦杰、赵卿等论救,不纳。允贞虽谪,然自是辅臣居位,其子无复登第者。二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允贞素刚果,清操绝俗。以所部地瘠民贫,力裁幕府岁供及州县冗费,以其银数万缮亭障,建烽堠,置器市马易粟。又奏免平阳岁额站银八万,以所省邮传羡补之。雁门、平定军以逋屯粮窜徙,允贞奏除其租,招令复业。岢岚互市,省抚赏银六万。汾州有两郡王,宗人与军民杂处,知州秩卑不能制,奏改为府。自款市成,边政废。允贞视要害,筑边墙万有余丈。政声大著。帝亦数嘉其能。二十八年春,疏陈时政缺失,言:“行取诸臣,几经论荐,陛下犹不轻予一官。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臣不解也。钱谷出入,上下相稽,犹多奸弊。敕使手握利权,动逾数万。有司不敢问,抚按不敢闻,岂无吮膏血以自肥者,而陛下曾不一察及。金取于滇,不足不止;珠取于海,不罄不止;锦绮取于吴越,不极奇巧不止。元老听其投闲,直臣几于永锢,是陛下之爱贤士,曾不如爱珠玉锦绮也。”疏奏,亦不省。允贞父已九十余,允贞岁岁乞侍养,章二十上。廷议以敕使害民,非允贞不能制,固留之。其年五月,请益力,始听归。士民为立祠。已,阅视者奏允贞守边劳,即家进兵部右侍郎。寻卒,追谥介肃。(选自《明史·魏允贞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臣不解也B.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臣不解也C.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臣不解也D.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臣不解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致政之后始许廷对 俟:等到B.允贞素刚果素:向来\nC.雁门、平定军以逋屯粮窜徙逋:拖欠D.上下相稽稽:滑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允贞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减免税负,修建军事设施,恢复开垦,修筑城墙,政绩突出,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B.魏允贞上书,希望实行辅臣子弟中举后,需等到父辈离职后才允许参加廷试的措施,受到皇帝的责备。李三才替魏允贞辩解,却被皇帝贬为许州判官。C.魏允贞刚正廉洁,敢于上书陈述时政的缺失,批评皇帝不能用人唯贤,对于官员的腐败情况没有察觉,但皇帝没有予以理会。D.魏允贞多次乞求回家供养父亲,但朝廷没有批准。在魏允贞坚决要求下,朝廷才批准。百姓为了纪念他,为他立祠。他在回家后不久死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所部地瘠民贫,力裁幕府岁供及州县冗费。译文: (2)廷议以敕使害民,非允贞不能制,固留之。译文: §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计跨十六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规模空前,也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史书双璧”。其中,《资治通鉴·刘晏》《资治通鉴·李广》《资治通鉴·唐纪》等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n《资治通鉴》的写作特色:①叙事详尽。《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通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前后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叙述方面,《资治通鉴》交代了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展示了各种历史人物围绕历史事件进行的活动和斗争,反映了不同社会集团、历史人物共同的活动场景。②文学色彩浓厚。《资治通鉴》综合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主线法等手法,其中以主线法为主。细节描写用意深远,语言风格全书统一但不失生动、活泼、准确,文字简洁洗练,言简而意丰。生动、准确、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个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资治通鉴》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资治通鉴》的文学性是其能在问世以后九百多年间仍保持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探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n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坑,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B.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C.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D.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行逢为官关心民生,废除苛捐杂税,任用廉吏,严于执法,吓得贪官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纷纷逃离。B.周行逢身上也有许多不足,他多疑残忍,用法过严,使得人人畏惧。他的妻子邓氏劝他,他没有听取,邓氏很不高兴,请求到乡下去看守田园,不再回周行逢的府第。C.周行逢为官不任人唯亲,拒绝了女婿做官的请求,送给女婿耕牛和农具,让他回去了。D.周行逢不避旧耻,对于因年轻时犯罪而留在脸上的印记,他并不怕遭人嗤笑,还以黥布为例,说面带黥刑印记的人,一样可以成为英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译文: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译文: \n§5 《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五十卷;原名《唐书》,由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n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译文: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译文: §6 《陈书》\n《陈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节选自《陈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B.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D.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韩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韩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梦见自己骑马登山几乎要坠下山时,都是得到韩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B.韩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韩子高将其引进周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C.韩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不高兴了,他亲自进宫侍奉医药。D.韩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受伤。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时,韩子高和他在建安会师,人马最为强盛。先后任过贞毅将军、东阳太守、通直散骑常侍等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译文: (2)时韩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译文: §7 《清史稿》《清史稿》全书共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n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n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救济灾民。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译文: (2)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译文: §8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53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n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继岌[注]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选自《新五代史》)注 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百骑奔于唐 以:率领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D.继岌不遣延孝遣:派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B.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C.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宦官杀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译文: (2)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译文: §9 《晋书》\n《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的一部记载晋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唐太宗亲自为《晋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写了史论,所以有题“御撰”。近年来,《晋书·虞溥传》《晋书·周访传》《晋书·嵇绍传》《晋书·王戎列传》《晋书·孝友传》《晋书·吴隐之传》《晋书·陈寿传》等作品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晋书》的写作特色:①体例创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指记述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体例上的一个创新。《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地记述了各民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其他各民族政权并载于一史的难题,得到后代史家的赞赏。②补充旧史。《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以及晋朝占田制等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的不足。从当政者的角度看,《晋书》虽为主立传,但纪传中亦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③记载完备。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舆服志》《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三大流派的代表学说——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并对浑天说进行了肯定。《律历志》记载了魏晋时期的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上的重要材料。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n。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造: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服:愉快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段断句。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 \n (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译文: §10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作品《偃虹堤记》《王尧臣墓志铭》《原弊》《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记旧本韩文后》《桑怿传》等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作品特点: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其散文叙事委婉简约,议论逻辑缜密,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此外,他还擅长辞赋,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①议论文:政论文关系到政治斗争,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如《与高司谏书》批评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抒发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新五代史》中的一些序,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②记叙文:言之有物,具有充实的内容,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这种效果绝不是虚言所能达到的。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n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有删改)注 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秦汉置廷尉,掌刑辟。北齐设大理寺,历代至清皆相沿。C.中国,古代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nD.绯衣银鱼,指皇帝赐予的华美的服饰、贵重的银鱼类食物等,以显示皇帝的恩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B.石曼卿年少时便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三次应试进士不中的人都补奉职。但石曼卿一直没有就职。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等到元昊造反,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采用了他的主张。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重用他,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译文: (2)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译文: \n答案精析热点题源§1 《宋史》1.B [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2.B [“迁”表示官职提升,“左迁”指降低官职。]3.D [“这引起某些大臣的嫉恨。御史王著等屡进谗言”中“屡进谗言”的概括分析与原文不符。]4.(1)编纂后妃等传时,事迹散失而无据可依,危素买了一些饧饼送给宦官,询问他们后得悉实情,才写成文字,终于写成完整的史书。(2)因其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弃官隐居房山。危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承担事务。参考译文危素,字太朴,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危素年少时通晓《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梈求学。元朝至正元年,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与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朝廷)赐金及宫女,危素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时,事迹散失而无据可依,危素买了一些饧饼送给宦官,询问他们后得悉实情,才写成文字,终于写成完整的史书。\n当时变乱将急速(到来),危素常常直言朝政的得失。至正十八年,危素(提出一系列建议:)请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兵马;不要迎帝师以免耽误军事;任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筹划治理江南;设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定畿内;任用贤明的守令来安抚流民。并说:“今日之事,应卧薪尝胆,力图中兴。”不久,晋升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至正二十年,被授予参知政事。不久,又任翰林学士承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因其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弃官隐居房山。危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承担事务。上都宫殿遭火灾,朝廷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进谏停止这件事。他奏请皇帝亲至南郊祭天,另筑北郊祭地。趁机向皇帝陈述民间疾苦,朝廷因而诏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饥民。淮南战乱,危素前去察访,自行决定发官币,赈济维扬、京口饥民。危素在房山住了四年,明军将到燕京,淮王帖木儿不花代理国政,起任危素仍为翰林学士承旨。危素刚到,明军就进入了燕京,危素就跑到住的报恩寺投井自尽。该寺僧人大梓救起他,对他说:“国史除了您没有人知道。您死,是国史之死。”危素才停止自尽的念头。明军逼近史库,危素去向镇抚吴勉等人求援,从而使《元实录》未受损失。明朝洪武二年,危素担任翰林侍讲学士,他多次探求元兴亡的原因,且奉诏撰《皇陵碑》,都令太祖满意。不久,因没有上朝而被弹劾罢官。一年后又复职,兼弘文馆学士。(太祖)曾经赐宴诸学士,多次遣宦官劝酒,并亲自赋诗一首以显示恩宠,并命各学士也赋诗进呈,危素的诗最后写成,太祖看后称好,说:“危素老成,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意。”这年危素已七十多岁了。御史王著等认为危素本是亡国之臣,不宜列入侍从,于是将他贬谪到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去世。在此以前,至元年间,西域僧人嗣古妙高要毁掉宋朝皇帝在会稽的陵墓。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把宋徽宗以后的皇陵都掘开,以获取金宝,将皇帝和后妃的遗骨收集起来葬于杭州南宋时的宫殿,上筑一塔,名曰“镇南塔”,以表示镇服,还把宋理宗的头颅割下并制成饮器。真珈倒台后,其财产都被登记归官,宋理宗的头骨也被送入宣政院,被赐给所说的帝师。危素在翰林院受皇帝召见时,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太祖叹息不已,使北平守将从西域僧人汝纳那里购得头骨,诏令官府暂时安葬于高坐寺西北。第二年,绍兴进献永穆陵图,于是将理宗头骨葬于宋朝陵园,这件事实际上是危素提议的。§2 《史记》1.B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2.A [恶:诋毁。]3.C [原文是“楚未之重也”,即楚国不重视他。]4.(1)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2)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参考译文\n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实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出去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尚且被弃用,我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待他。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了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还未停下来。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大臣们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也思念寡人不?”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听过。”(陈轸)说:“越人庄舄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楚王)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现在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年还停不下来,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它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它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只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等待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的功劳。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整一年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的主子与大王您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n§3 《明史》1.D2.D [稽:拖延。]3.B [李三才替魏允贞辩解,被皇帝一并贬出京城,但被贬为许州判官的是魏允贞。]4.(1)因为所管辖地方地瘠民贫,他力主裁减幕府的岁供和州县繁冗的税费。(2)朝廷商议认为敕使为害百姓,除了魏允贞没人能够管制,坚持留任他。参考译文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授职荆州推官。政绩最高,升为御史。这之前,张居正对其子有私心,其他辅臣吕调阳儿子兴周,张四维儿子泰徵、甲徵,申时行儿子用懋,都相继举进士。甲徵、用懋即将廷试,魏允贞刚好上书请求皇帝允许从今天开始辅臣子弟中了进士,需等到父辈离职后才允许参加廷试。张四维大怒,因而为他儿子辩诬,而且乞求告老还乡。申时行也上疏争辩。皇上一同安慰挽留,责备魏允贞言辞过当。户部员外郎李三才上奏认为魏允贞的话是对的,他俩一同被贬官调出京城。魏允贞被贬为许州判官。给事中、御史周邦杰、赵卿等上疏申说救助,皇上不予接纳。魏允贞虽然被贬,但从此辅臣当权时,他们的儿子再没有登进士的。万历二十一年,凭借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魏允贞向来刚正、果断、清廉、脱俗。因为所管辖地方地瘠民贫,他力主裁减幕府的岁供和州县繁冗的税费,用这几万银钱修治亭障,修建烽火台,购置器具、马匹,购买粮食。又上奏请求免除平阳站每年定额的站银八万,用所节省的邮传费补充。雁门、平定军因为拖欠屯粮而逃跑,魏允贞上奏免除两军的地租,下令恢复开垦。岢岚互市,省抚赏给银钱六万。汾州有两个郡王,管理人员与军民杂处,知州职位太低不能管制,(魏允贞)奏请改为府。自从互市后,边政废弛,魏允贞看到了要害,修筑边墙万余丈。声名大振,皇上也数次嘉奖他的才能。\n万历二十八年的春天,上疏陈明时政的过失,说:“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的几位臣僚,多次讨论、推荐,皇上还是没有轻意地授予一官。朝廷大臣所陈明的都是国家大计,一切搁置阁中,不予实行,更有甚者被严加责备。那些监税之徒,都是无赖小人,为老百姓所不齿,看看竟然早晨上奏,晚上得到批复,如声音与回音一样相随。我百思不得其解。钱粮的出入,上下拖延,还有很多弊端。特使手握大权,过手的钱财动辄数万。有司不敢过问,抚按也不敢上报,难道没有吸民脂民膏而自己发财的吗?可陛下一点也没有察觉。黄金取于云南,不满足不停止;珍珠取自大海,不取完不停止;锦缎取于苏杭,不到极尽奇巧不停止。元老听任他们闲置,而正直的大臣几乎全被永远禁止参与朝政,这就是陛下爱贤明的人士,还不如爱珠玉锦缎啊。”上奏,皇上也不理会。魏允贞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魏允贞年年乞求侍养,奏章上了二十回。朝廷商议认为敕使为害百姓,除了魏允贞没人能够管制,坚持留任他。这一年五月,魏允贞的要求更坚决,才让他回家乡。官吏、百姓为他立祠。后来,官员上奏魏允贞守边期间的劳苦,在家晋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死去,追封谥号为介肃。§4 《资治通鉴》1.B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2.D [D项均为“高兴”的意思。A项矫正/举。B项废除/授予官职。C项数落/定数。]3.A [“吓得贪官污吏和为害乡里的刁民都纷纷逃离”错,应为“贪官污吏刁民成为百姓祸害的全部除掉”。]4.(1)张文表一年四季赠送进献非常丰厚,同时小心侍奉周行逢身边的人,由此才得以幸免。(2)如果你当官没有一点政绩,我不敢枉法来宽容你,那亲戚之间的情谊就断绝了。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初一,后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负责武安、静江等地的军事。周行逢既然已兼管洞庭湖、湘水一带,于是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民事,全部废除了马氏肆意征收的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刁民成为百姓祸害的全部除掉,选择廉洁公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朗州地区汉人与蛮夷杂居,刘言、王逵的旧部将大都骄横跋扈,周行逢一律依法惩处,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对他既怨恨又害怕。有个大将与他的十几个同伙密谋作乱,周行逢知道后,就设宴把所有将领都请来,在座位上逮捕了谋反的将领。当众数落说:“我穿布衣,吃粗粮,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这些人,你们为何忘恩负义要谋反!今日的宴会,就是与你诀别!”立刻打死了他,在座的诸将都吓得两腿发抖。周行逢说:“各位都没有罪,都应该各自心安。”大家高兴地饮酒而散了。\n周行逢多计谋,善于发现潜藏的隐患,将领士兵有谋反和叛逃的,周行逢都能事先察觉,抓住杀掉,他的部下都很敬畏他。但他生性多疑残忍,常常分别派遣人去秘密刺探各州的情况,他派遣到邵州的人,没有什么事可以用来复命,就只说刺史刘光委常设宴饮酒。周行逢说:“刘光委多次聚众饮酒,想谋反吗!”立即把刘光委召回来杀了。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惟恐无端获罪,请求解除兵权回到治所衡州,周行逢同意了。张文表一年四季赠送进献非常丰厚,同时小心侍奉周行逢身边的人,由此才得以幸免。周行逢的妻子郧国夫人邓氏,丑陋但刚强果敢,善于经营家业,曾经规劝周行逢,用法太严就不会有人亲近依附。周行逢发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邓氏很不高兴,于是请求到乡下去看守田园,就不再回到周行逢的府第了。周行逢多次派人去接她,她不来。有一天,邓氏带领下人来缴税,周行逢借机去看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何如此自找苦吃?”邓氏说:“税,是官家的财富。你身为节度使,不带头缴税,怎么统率百姓!难道你就不记得当里正时代人缴税以免受拷挞的时候了吗?”周行逢想同她一起回府,邓氏不肯,说:“你诛杀太过分,我常担心突然发生变乱,那里乡间草舍容易逃避躲藏。”周行逢听了又羞又怒,他的手下说:“夫人言之有理,您应该采纳。”周行逢的女婿唐德向他要求做一个小吏,周行逢说:“你的才能胜任不了吏职,我现在私下照顾你还可以。如果你当官没有一点政绩,我不敢枉法来宽容你,那亲戚之间的情谊就断绝了。”送给他耕牛、农具,让他回去了。周行逢年轻时曾因事获罪受了墨刑,被发配到辰州铜坑,有人劝说周行逢:“你脸上有刺文,恐怕要遭到朝廷使者的嘲笑,请用药把它去掉。”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为何要感到羞耻呢!”§5 《旧唐书》1.A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2.C [《乐》应为《易》。]3.C [“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是因为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4.(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参考译文\n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与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6 《陈书》1.B2.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3.C [“文帝不高兴了”有误,原文“文帝不豫,入侍医药”是指文帝病重。]4.(1)等到成年后,(韩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n(2)当时韩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韩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韩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韩子高同意了。韩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韩子高。(韩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韩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韩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韩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韩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韩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韩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韩子高将之引入周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韩子高,韩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文帝即位,任命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韩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韩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韩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韩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韩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韩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韩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天嘉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韩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天嘉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韩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韩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7 《清史稿》1.D2.B [以前:因为之前。]\n3.C [“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的说法于文无据。]4.(1)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2)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参考译文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河流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之前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先后又开垦三百余顷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占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个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依照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n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8 《新五代史》1.D [注意“延孝”“崇韬”“董璋”等人名及虚词“然”。]2.C [见:被。]3.D [“进驻蜀地称王”的说法错误。]4.(1)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京,趁他们不注意,直捣他们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就可安定了。(2)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参考译文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任命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到唐庄宗,庄宗屏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宗开始听到延孝说梁国必定灭亡,非常高兴,等到听说要大举用兵,又害怕了,说:“应当如何防御?”延孝说:“梁国的军队人虽然多,分开来就不多。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京,趁他们不注意,直捣他们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就可安定了。”庄宗认为他的话非常豪壮,最终使用了延孝的计策,从郓城进入汴京,用八天灭掉了梁国。\n第三年,征伐蜀国,以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攻破凤州,攻取固镇,降服了兴州。蜀国平定,延孝功劳最大。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别受郭崇韬重用,崇韬有军事上的问题,唯独召唤董璋去和他商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应像仆人一样跟着,(现在)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独独不能用军法将你斩首吗?”董璋在崇韬跟前告状,崇韬罢免了董璋的军职,封他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更加愤怒,说:“我冒着刀下的危险,越过艰难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于是觐见崇韬说这是不可以的。崇韬反倒说:“(你)胆敢违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韬死了,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到哪个门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责罚。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友谦有一个儿子令德在遂州,庄宗派遣使者告诉继岌,要他马上杀了令德。继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大怒,告诉下属说:“南面平定梁国,西面攻取蜀国,谋略全部是郭公想出的,但日夜劳苦,攻城破敌的是我。现在郭公已死,我怎么还能活?而友谦和我都是背叛梁国投奔到唐国的,友谦遭遇的灾祸就要轮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谦手下的旧将,知道友谦被灭族,都哀号着在军门哭诉道:“朱公无罪,家人二百人却被杀害,旧日将领往往也同时杀死,我们死定了!”延孝于是带领众人从剑州返回,进入蜀地,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派遣任圜带领七千骑兵追赶,到了汉州,与孟知祥会合夹攻延孝,延孝战败,被抓获,用囚车装载。装载延孝的囚车到了凤翔,庄宗就派遣太监杀了他。§9 《晋书》1.C [A项振:同“赈”,救济。B项收:逮捕,抓获。D项悦服:心悦诚服,高兴地降服。]2.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3.C [A项“厉武将军”误,任此职的是丁乾。B项“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于文无据,文中是指“帝不之罪”,其受皇帝奖赏,是因其战功卓著。D项“采纳”指接纳贤良,而非指“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4.(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2)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参考译文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了。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n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员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他所率领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所率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部众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害怕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10 欧阳修1.B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分析名词,如本语段中第一个“曼卿”是“引”的宾语,第二个是“固止之”的主语,两者中间应断开。二是注意分析副词,如“遽”和“乃”,其前应断开。三是注意句意。三管齐下,答案可得出。]2.D [“绯衣”指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银鱼”指银鱼符,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能佩戴,表示品级身份,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3.B [“一直没有就职”与原文不符。]4.(1)他遭逢母亲永安县君李氏丧事,服完丧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2)北宋就在天下致力于(推行)休兵养息政策,竟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参考译文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偷偷地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n博士。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没有什么能够摇动他的志向。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因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时年四十八岁,康定二年二月四日,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时在京城逝去。曼卿年少时便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考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三次参加进士考试不中的人,都给予职务。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惧,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许久,改任太常寺太祝、济州金乡县知县,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他遭逢母亲永安县君李氏丧事,服完丧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多次升迁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想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在天下致力于(推行)休兵养息政策,竟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十件事,没有答复。不久元昊反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言论,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回来后,符合皇帝旨意,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生了病。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叛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混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敢于行动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上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的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遇到的人不管是贤者还是不贤者,他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