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基础训练(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基础训练(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x 2022-01-21 17:00:07 8页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师说[基础演练]1.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B.师不必贤于弟子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方法) ③道芷阳间行(取道) ④则耻师焉(老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 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⑧吾从而师之(介词,自从)A.①③④B.②⑥⑧C.②④⑦D.③⑥⑦4.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耻相师 ②则群聚而笑之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吾从而师之 ⑨吾师道也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A.①⑧/②③/⑤⑥⑦/④⑨⑩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⑨⑩5.下列句式中“于”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A.耻学于师B.其皆出于此乎C.劳力者制于人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8 “        ,         ”的观点是相同的。(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能力提升]一、课内细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8.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译文: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送杨少尹序韩愈昔疏广、受①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②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注】 ①疏广、疏受:西汉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人,疏广曾为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为太子少傅。②《鹿鸣》:《诗经·小雅》篇中,是宴宾客时所用的乐歌。后人以举人登第而宴,称鹿鸣宴。8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都门外    祖: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B.又为歌诗以劝之劝:劝说。C.白以为其都少尹白:启奏。D.没而可祭于社者没:通“殁”,死亡。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一旦以年满七十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然吾闻杨侯之去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①丞相有爱而惜之者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①其在斯人欤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对杨巨源敬佩之情的一组是(  )①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②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③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④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⑤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⑥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写汉代的疏广、疏受后代的事迹,就是为了和下文中要写的杨巨源形成对比,赞美他功成身退的美德。B.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这再次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杨巨源的美好品德。C.作者在文中对史官能不能为杨巨源立传而不使他受到冷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D.杨巨源在离任时,丞相有爱惜之情,让他担任家乡河东郡的少尹,不中断他的俸禄,还作诗赠送给他。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译文:  (2)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译文:  8 (3)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译文:  三、语言运用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从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而言,经典由于其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在其产生之时①    。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当时发表时引发不同意见,它带有散文化笔法的叙事、充满隐喻的书写曾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而时间证明②    。时间是最好的评价尺度,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曾经作为通俗作品的《西厢记》,在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与莎士比亚戏剧同等的世界文学的地位。而有些作品可能因为一时的权势而出名,却③    。答:  17.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答:  8 基础过关训练221.解析:A.“受”通“授”,传授。B.“不”通“否”。D.“属”(zhǔ),通“嘱”。答案:C2.解析:A.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D.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C3.解析:②道,风尚 ④师,从师学习 ⑥无,无论 ⑧从,跟从,动词。答案:B4.解析:①④⑧意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⑦⑨⑩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5.解析:都是被动句,用“于”表被动。其他是状语后置。答案:C6.答案:(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7.解析:①句中的“惑”是名词,②句中的“惑”是形容词。③句中的“所以”表原因,④句中的“所以”表凭借。答案:C8.解析:A句与例句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介宾后置句,D陈述句。答案:A9.解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理解错误。“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就教授的内容而言的。答案:B10.答案:(1)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为耻,这真糊涂了。11.解析:“劝”是勉励的意思。答案:B12.解析:都用于主谓之间。A项,①是“因为”,表原因;②是“来”,表目的。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项,①8 表推测,大概;②代词,他的。答案:B13.答案:C14.解析:A项,“后代的事迹”错;B项,“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能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错;C项,用意不在于表达担忧之情。答案:D15.解析:(1)注意“传”“工”“图”的翻译。(2)注意“长”“属”“和”的翻译。(3)注意“莫”“诫”“去”“法”的翻译。答案:(1)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2)京城的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3)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一同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能。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能用《诗经》教育后辈闻名,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今杨巨源和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外出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边的观众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的吗?而史官也能大力弘扬他的事迹,继二疏的事迹之后为他作传记吗?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的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情吗?古人与今人相同与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年成,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古人所谓的“乡先生”,逝世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16.解析:第①处,主要根据下文萧红作品引起人们质疑的情况,可以判断出遭争议的结论,即“往往会遭遇争议”。第②处从下文经典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以推断出萧红作8 品的正确定位,即“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第③处从上文可以看出是从反面对一些反面作品做出的结论,仍然紧扣与时间的关系,即“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答案:①往往会遭遇争议 ②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③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应明确,这是一道下定义的题目,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微公益”,种差可以先从材料中提取出“微公益”的特点,邻近属概念是“活动形式”,然后进行整合。特点有“普通人参与”“草根公益”“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和“具有很强的利他性”“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然后按照顺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答案: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的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利他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