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考国学经典复习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考国学经典复习

doc 2022-02-26 09:00:03 12页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高考国学经典复习登泰山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空灵澄澈。B.谈及转型做导演的原因,赵薇慨叹再红的演员也只是时代的沧海一粟,演艺圈中的繁华热闹并不能使一个演员的演艺青春常在。C.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D.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C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A项,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连绵不绝。符合语境。B项,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符合语境。D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褒义词,此句中用它来修饰“中华典籍”,符合语境。2.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苏轼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较多地在生活上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着超脱,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一场“乌台诗案”成为了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正是这官场的失意造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C.中国书协考察组经过岱顶、岱庙碑廊、雨花道院等泰山书法资源的实地考察,对泰山书法资源给予了充分肯定,正式确定将泰山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书法名山”。D.他在《语文建设》“学术前沿”栏目发表的关于桐城派散文研究的文章,引发了众多争议。答案 D解析 A项,语序不当,“较多地”应放在“采取”前;B项,“造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搭配不当,“造成”和“巅峰”不能搭配,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C项,介词残缺,在“经过”后加“对”。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是啊,    ,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A.你把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忽略了,把他的光环忽略了,却只看到了他生命中的伤痛B.你只看到了世人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看到了他的光环,却忽略了他生命中的伤痛C.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D.你不仅看到了苏轼生命中的伤痛,也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人们对苏轼的敬重与赞扬答案 C解析 A、D内容与上下文矛盾;B.与上下文内容不能衔接。4.从下列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横线处。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    。①或是、还是 ②或者、甚至 ③熏陶、熏沐 ④充分、充足 ⑤基础、基本答案 ①还是 ②或者 ③熏沐 ④充分 ⑤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应填“还是”,与前“无论”搭配,填“或是”也可。第二空应填“或者”,表选择关系,而“甚至”表递进关系,与文意不符。第三空应填“熏沐”,原指熏香沐浴,含有“熏陶的意思”,“熏沐”内涵较“熏陶”丰富。第四空应填“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五空应填“基础”,它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本”指根本的、主要的,一般不能位于句末。5.阅读下面登泰山线路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暑假到了,高中生张天和秦浩相约去泰山游玩,主要有A和B两种途径登上泰山之巅,请你分别为张天和秦浩设计一段话,阐述自己选择该线路的理由并说服对方。每条理由阐述不超过60字。A线路:从天外村路进入,天地广场至中天门有盘山公路,中天门至南天门有高山索道,乘完汽车换乘索道,可达泰山之巅。B线路:从红门路进入,徒步攀登陡峭的山路,可直达岱顶。 张天:我选择A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浩:我选择B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张天:我选择A线路,步行既消耗体力又浪费时间,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如果选择快捷舒适的A线路,坐车就可轻松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何乐而不为呢?秦浩:我选择B线路,徒步登山既可欣赏沿途风景又可锻炼意志,我们年轻人不仅要站在山顶,更要靠自己征服被称为“五岳独尊”的泰山,尝试挑战自己吧!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要先把图表意思读懂,把A、B两条线路的优劣找出来,然后分别从张天、秦浩的角度说明选择的原因(即所选路线的好处,也可指出未选路线的不足)。二、阅读素养培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秋阳赋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①,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予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④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⑤,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⑥。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御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注] ①这里的“贤公子”指的是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畴”,即暗藏赵令畴之名。②生:发芽。③矧:又。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群狙之三四:狙,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两句结构对仗工整,这就排除A、B两项;“……者,……者也”为判断句式,“者也”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在文中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代也用为自己的谦称。“吾侪小人”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它在文中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错误,从文中来看,“雷电激越,江湖为一”,这里的“江湖”应指江河湖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于城郭,鱼虾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抑扬结合,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都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太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采出众。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抑扬结合,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错误,该表述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是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贫困百姓生活并不是主要目的。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裳。这些都还不足以忧虑。(2)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想象到。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中,“夜”“昼”,名词做状语,“在晚上”“在白天”;“违”,躲避;“燎”,烤;“三”,指多次;“易”,换,更换;“是”,这,这些;“犹”,还;“病”,担忧,忧虑。第(2)句中,“善”,好;“虽”,虽然;“身”,亲身,亲自;“履”,经历;“而”,表转折,却,但是;“意”,想象,意料,猜测。参考译文越王的子孙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不沾泥的华屋高堂,他作的诗歌空洞无物,(一天)他对我说:“我的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澄澈;我好善而且喜欢成人之美,就像秋阳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憎恨邪恶而想施之以刑,就像秋阳让树木枯萎凋零一样。我因此乐于为它作赋,你觉得怎么样?”我笑着说:“公子从哪里了解秋阳呢?你生在富贵华美的大房子里,长大后结交的都是朝廷上的人;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在锦绣的帏幄里睡觉;你在酷暑感受的最多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知道秋阳的人。正当夏季,淫雨连绵,炎热的蒸气上升,变成大雨瓢泼而下,电闪雷鸣,江河湖泊连成一片;大地被淹,城里街道上都可以划船,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器物都长了霉菌,床几上有青蛙和蚯蚓等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裳。这些都还不足以忧虑。我在江南躬耕时,有一块田地,庄稼已经成熟,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却因淫雨而倒在泥水之中。沟渠与田埂因积水而相通,家里的土墙都浸泡坍圮了。满脸都是屋顶落下的泥垢,满眼都是被湿柴的青烟熏出的泪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四邻八舍家里也都没什么声响。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院子里叫两声,妻子深夜里起身长叹。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还有几天,又没有衣服度过这一年。突然,灶里的柴草火星四溅,晚上点灯,见灯芯双悬。一阵凉风从西边吹来,敲敲鼓面,发出咚咚的干响。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些都是雨天将要过去的祥兆。我早早起来观察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泽。太阳在旸谷沐浴之后,升上了扶桑,转眼工夫,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屋梁上。正在这个时候,我像是喝醉了酒,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发声,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回到故乡见到久违的父兄一样(高兴)。公子你也有过这样的欣喜吗?”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想象到。” 我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冷暖不同是正常的。太阳炽热如火并不是它要施虐于人,太阳很温暖也不是它对人慈悲。况且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炎热的太阳。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说成赵盾般可畏,而把冬天的太阳说成赵衰般可爱呢?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对于冬夏的畏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的那个楚国人养的群猴一样愚昧。现在了解了这些,心中就可以没有什么疑惑了。住在家里不需要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不把炎热视为太阳的缺点;这样才能铭记秋阳的光照之德。”公子听了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为政以德》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一、《为政以德》:P1—P6【1】子曰:“为政以德,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注释】①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这里比喻统治者。②共(gǒng)通“拱”。环抱,环绕。【参考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2】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④,民免⑤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⑥。”(2.3)【注释】①道(dǎo):通“导”。训导。②政:法制,禁令。③齐:整治,整顿。④刑:刑弱。⑤免:免罪,免祸。⑥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董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注释】①冉有: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②仆:驾驭(yù)车马,赶车。【参考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4】子贡①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②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③?”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②必:表假设,如果。 ③先:这里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5】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④而爱人,使民以时⑤。”(1.5)【注释】①道(dǎo):通“导”。治理。②千乘(shèng)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孔子时代的“千乘之国”已不算诸侯大国。③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gǒu)。④节用:费用,用度。⑤以时:接时,指不违农时。【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kè)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6】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曰:“季氏将有事④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⑤尔是过⑥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⑦,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⑧?”冉有曰:“夫子⑨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⑩有言曰:‘陈力就列⑪,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⑫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⑬出于柙⑭,龟玉⑮毁于椟⑯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⑰颛臾,固而近于费⑱。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优。”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⑳。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㉑以来㉒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㉓也。”(16.1)【注释】①季氏:也称季孙氏。鲁国贵族,世为鲁国正卿,秉持国政。孔子经历了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四世。②颛臾(zhuānyú):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在今山东费(旧读bì)县西北。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当时冉(rǎn)有和子路都是季氏家臣,所以来向孔子报告此事。季路,孔子的学生,过仲,名由,宇子路,又宇季路,国人。④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这里指战争。⑤无乃:表示揣(chuǎi)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语气,恐怕。⑥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⑦东蒙主:祭祀东蒙的主持者。东蒙,中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因在鲁国东边,故称东蒙。⑧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何以……为”是文言中的固定格式,表示反问。⑨夫子:对有大夫以上身份的人的敬称。这里指季氏。 ⑩周任:古代的一个史官,有良史之称。⑪陈力就列:贡献力量,就任职位。⑫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这里是比喻。家宰对大夫有辅正之责,所以孔子这样说。⑬虎兕(sì)泛指猛兽。兕,犀牛一类的动物,皮可制甲。⑭柙(xiá):关野兽的笼子。⑮龟王:龟甲和玉器。龟甲用于占ト,玉器则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在古代都是贵重之物。⑯椟(dú):匣(xiá)子。⑰今夫:用在句子开头,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⑱费(bì):季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⑲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黄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均”就财富而言,"寡”“安”就人民而言。下文“均无贫”"和无寡”可证。㉑文德:指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㉒来:招来。㉓萧墙之内:指内部。萧墙,门屏,古代宮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dāng)门屏障。孔子预感季氏将会发生内乱,所以这样说。后来季氏家臣阳货果然一度囚禁了季桓(huán)子。【参考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进见孔子,说:“季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这个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并且在鲁国疆域之内,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我们那先生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下都不想这样。”孔子说:“冉求!周任有过这样的话:‘拿出自己的力量去就任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那么要那搀扶的人干什么用呢?并且你的话也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那颛臾城郭坚牢并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如果能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如果能和陸就无所谓人少,如果能安定就不会倾(qīng)覆。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策划在国内用兵。我恐怕季孙所应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③也,小子鸣鼓而攻④之可也!”(11.17)【注释】①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受封于鲁,为鲁国始祖。②而求也为之聚敛(liǎn)而附益之: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想按(àn)田亩征(“以田赋”),以加重搜刮,派冉有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表面未置可否,而私下对冉有表示了反对意见。但季氏没有听从。③徒:同一类的人。④攻:批判,指责。【补充】术业有专攻(研究)(韩愈《师说》) 【参考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8】哀公①问于有若②曰:“年③饥④,用不足,如之何⑤?”有若对日:“盍⑥彻⑦乎?”曰:“二⑧,吾犹不足,如之何⑨其⑩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⑪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注释】①哀公:指鲁哀公。公元前494一前469年在位。②有若: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鲁国人。③年:收成。④饥:年成不好,灾荒。⑤如之何:对此怎么办。之,指代上文的“年饥,用不足”。“如……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⑥盍(hé):何不。⑦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⑧二:指十分之二。⑨如之何:表示反问。与上文的“如之何”意义有别。⑩其:与“如知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⑪孰与:这里是“与孰”(跟谁)的意思。孰,疑问代词,做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参考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10】季康子①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②,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③之风,必偃④。”(12.19)【注释】①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qīng)。“康”是他的号。②无道:与下句的“有道”都是就番人而言。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③上:加。④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③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注释】①忠:对人对事尽心場力。②劝:努力。③临:面对。【参考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百姓对政今就会严肃认真;你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百姓就会对你尽心竭力;选用优秀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12】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⑤然⑥。禹⑦、稷⑧躬稼⑨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⑩人!尚德哉若人!”(14.5)【注释】①南宫适(kuò):孔子的学生。南宮,名适,字子容。又称南容。鲁国人。②羿(yì):又称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部落首领,曾篡(cuàn)夺夏朝君位。因耽于狩(shòu)猎,不理民事,不久又被其臣寒浞(zhuó)杀死。③奡(ào):或作“浇”。传说中寒浞的儿子,以力大著称。④荡舟:覆舟,把船弄翻。这是说奡孔武有力。据《竹书纪年》载,寒浞命浇(奡)率师伐斟鄩,浇把对方的战船掀翻,灭亡了斟鄩。⑤不得其死:不能善终。得死,指得以接照自然寿命正常死亡。其,指代上文的羿和奡。⑥然: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⑦禹:夏后氏部落领抽。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卓(zhuó)有功绩。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其子启建立夏朝。⑧稷(jì):后稷。周朝的始。名弃。各于种植,尧、时代曾做农官,教民耕作。⑨躬稼:亲身从事耕种。⑩若:指示代词,这。【参考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都得到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啊!”【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原因就在于此。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táo)。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利用本课“拓展资料(四)”的材料,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文言练习】四、说说下面画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则安之四、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1.无耻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古代凡不能自觉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叫无耻,战败逃跑叫无耻,贪污腐败叫无耻,甚至富贵子弟因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也被视为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今天的无耻主要指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2.有事古今均为词组。区别在于“事”所指范围不同。今天为泛指,可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课文的“事”为特指只指祭祀、战争等军国大事。3.以为课文为“以之为”之省,在句子结构中,“以”与“为”不直接发生关系。“以”是介词,把、拿的意思,与后面的“之”组成介宾结构,作“为”的状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现代“以为”是词,认为的意思。4.既来之,则安之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 。意为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代只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句子成了主动句,“之”字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填补音节的作用。五、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其中“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④修睦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⑦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⑧,女有归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礼运》)①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②天下为公:天下成为公共的。③与能:荐举能人。与,通“举”。④讲信:讲求信用。⑤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⑥亲其亲:第一个“亲”与下文“子其子”的第一个“子”,都用如动词,“以……为亲”,“以……为子”。⑦矜(guān)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⑧分(fèn):职分,职务。⑨归:出嫁。此指家室。五、此题意在使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实词,并体会根据工具书确定文中具体词义的方法。1.亲指父母。“亲”有泛指、特指二义,泛指指亲属、亲人,包括儿子在内(祁奚“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指的就是举荐自己的儿子),特指指父母。此处“亲其亲”与“子其子”相对,当为特指,否则“子其子”的意思也包含在“亲其亲”之内。2.长抚养,使成长。3.废身体不能活动或失去作用。4.疾病残,残废。“废疾”这里应视为一个词,即今语“残疾”之义。其中,“废”指身体丧失功能,不能活动,“疾”指身体丧失功能这种病。“疾”单用时也可以指废疾,与一般的病义不同。5.货财物。6.身自己,自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