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doc
2022-03-02 09:44:06
41页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一、单元学习目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人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恒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鸿门宴》中是谁真正主导了事件的走向?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4.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随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4.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 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总结梳理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三、单元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1.孔子与《论语》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2.孟子与《孟子》1)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2)《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3. 庄周与《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4. 左丘明与《左传》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5.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3.相关知识 (1)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 (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3)楚汉之争 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 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二)重点字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官职、大的官职) 4、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三、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1 2、且知方也(是非准则/方向、对方、方法等) 3、如五六十(或者/如果,像) 4、如其礼乐(至于/如果像) 5、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四、一词多义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五、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8、尔何如(宾语前置) 9、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10、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12、浴乎沂(状语后置) 13、风乎舞雩(状语后置) 1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2.《齐桓晋文之事》一、重点字词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 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三、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四、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3. 《庖丁解牛》一、字音(1)砉然(huā) (2)騞然(huō)(3)謋然(huò) (4)批大郤(xì)(5)导大窾(kuǎn) (6)肯綮(qìng)(7)大 (gū) (8)新发于硎(xíng)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砉然向然 通“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2.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3.一词多义(1)然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对(2)乎技盖至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4.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2)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3)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5.翻译句子(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译文: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译文: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4)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四、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4.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2.而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2.省宾语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六、重要实词1. 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2. 犹不如人(犹:尚且)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4.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5.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6.不阙秦(阙:侵损)7.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8.乃还(于是撤军)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10.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
1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2.亦去之(去:离开)5.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3毋从俱死也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使进入4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11不者 不:通“否”,不这样的话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4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勺”,酒器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 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3亡去不义 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4秦时与臣游 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5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今义,副词,很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9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10臣战河南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11若入前为寿 寿:古义,动词,敬酒时献祝颂之词今义,长寿1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详细地讲13四人持剑盾步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4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名词作动词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3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4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形容词作动词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6沛公今事有急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急:危急的事 紧急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 7亡去不义 义:恪守道义 名词作动词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他活 形容词使动10吾得兄事之兄:像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11籍吏民 籍: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或登记 名词作动词12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每日每夜 名词作状语13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连夜名词作状语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动词使动1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东南北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向北向西16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以目示意 名词作动词17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名词作动词18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
1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停止 动词使动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 动词使动20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 名词作状语21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作状语22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刑法,名词作动词2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之为王,名词使动24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作动词25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续者 动词作名词26大行不顾细谨 细谨:细枝末节 形容词作名词27四人持剑盾步走 步:用步行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28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名词作动词;间:抄小路 名词作状语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名词作状语29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之破 形容词使动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用“……也”表示判断①此天子气也。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用“……者,……也”表示判断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亚父者,范增也。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用“为”表示判断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无标记表示判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亡秦之续耳。Ⅱ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今日之事何如?:今日之事如何?③客何为者?:客为何者?④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⑤何辞为?:为何辞?⑥沛公安在?:沛公在安2)定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我持一双白璧玉斗一双:一双玉斗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冒号后为正常语序)1沛公军霸上:沛公(于)霸上军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3沛公欲王关中:沛公欲(于)关中王4贪于财货:于财货贪5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以沛公言具报项王6长于臣:于臣长7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8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⑤因击沛公于坐⑥⑦⑧⑨3)主谓倒装为之奈何:奈何为之Ⅲ被动句1)用“为所”、“为……所”“为”表示被动①若属皆且为(之)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2)无标记珍宝尽有之。
Ⅳ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3为(吾)击破沛公军。4具告(之)以事。5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7君为我呼(之)入8沛公奉卮酒为(之)寿9(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12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13卫士仆(于)地14则与(之)斗卮酒15则与(之)一生彘肩16加彘肩(于盾)上17还军(于)霸上。18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19竖子不足与(之)谋。五、固定句式
1无所:没有什么(反义:有所)2孰与:跟……比,……更……3所以……者,……也:之所以……,是……4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5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6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六、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4、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9、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2、不然,籍何以至此?1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1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8、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20、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2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4、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25、沛公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2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27、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28、沛公安在?2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30、竖子不足与谋!3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2、吾属皆且为所虏。七、重点实词1)旦日飨士卒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2)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急击勿失失:指失去时机
4)鲰生说我曰鲰:浅陋、卑微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6)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幕7)瞋目视项王瞋目:瞪眼8)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戒的姿势9)则与斗卮酒斗卮:大酒杯10)拔剑切而啖之啖:吃11)大礼不辞小让小让:细小事情上的礼节12)如今人方为刀俎刀俎:切肉用的刀和砧板13)大王来何操操:拿,这里是携带14)旦日飨士卒旦日:第二天早上1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16)鲰生说我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17)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1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19)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能够用来……的20)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21)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2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23)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2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2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27)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8)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2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30)哙拜谢感谢31)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32)沛公军霸上驻军33)从此道至吾军军营34)为击破沛公军军队3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3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37)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38)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39)亡去不义离开40)相去四十里距离41)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4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敌、抵挡八、虚词(一)、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
4)臣为韩王送沛公 替5)为之奈何对付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7)君为我呼入(前者)替;(后者)制定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前者)给;(后者)成为9)君王为人不忍10)若属皆且为所虏被11)军中无以为乐作为12)客何为者做,干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14)我为鱼肉是1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16)公为我献之17)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因:1)因言曰趁此2)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4)因击沛公于坐趁此5)因招樊哙出(三)以:1)具告以事介词,把
2)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5)所以遣将守关者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请以剑舞9)常以身翼蔽沛公10)樊哙侧其盾以撞11)项王未有以应(四)、且: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3)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五)、然:1)然不自意然而,连词2)不然这样,代词3)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六)、之:1)故听之代鲰生2)为之奈何代这件事3)臣活之代项伯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6)立而饮之代酒7)拔剑切而啖之代彘肩8)公为我献之代白璧和玉斗9)吾属今为之虏矣代沛公10)珍宝尽有之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项伯杀人,臣活之13)吾得兄事之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5)今者有小人之言1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9)此亡秦之续耳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七)、而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项王按剑而跽曰
5)立而饮之6)拔剑切而啖之7)劳苦而功高如此8)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9)拔剑撞而破之九、特殊句式判断句5)用“……也”表示判断①此天子气也。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用“……者,……也”表示判断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亚父者,范增也。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7)用“为”表示判断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8)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Ⅱ倒装句
4)宾语前置①今日之事何如?②大王来何操?③沛公安在?④客何为者?⑤籍何以至此⑥何辞为?5)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贪于财货③具告以事④长于臣⑤因击沛公于坐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⑦得复见将军于此⑧沛公欲王于关中⑨沛公军霸上Ⅲ被动句3)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4)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Ⅳ省略句①沛公军(于)霸上。②沛公欲王(于)关中。③为(吾)击破沛公军。④具告(之)以事。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⑧还军(于)霸上。⑨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⑩竖子不足与(之)谋。(三)课文中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2. 《齐桓晋文之事》: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3.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4. 《烛之武退秦师》: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5. 《鸿门宴》:《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远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