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
pptx
2022-03-03 17:26:09
30页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关于《左传》
《左传》——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
《左传》——体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区别:《春秋》为“经”,《左传》为“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内容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烛之武退秦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言于秦伯吾其还也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为何围郑?
秦为何围郑?三、秦晋的友好关系四、秦的扩张争霸野心
秦晋为何围郑?利益
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晋军秦军
开端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1、大国(秦、晋)围攻小国(郑)2、道义不占优势(无礼于晋,贰于楚)3、南北夹攻,退无可退所以佚之狐说:“国危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发展烛之武出场
烛之武其人圉(yǔ)正,三朝老臣,不得升官,须发尽白。
发展烛之武出场1、有人冒险大力推荐;(若使……师必退)2、他遭受过不公的待遇,有怨言;(无能为也已)3、国君的诚心道歉;(寡人之过也)4、切身的利益相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上下齐心,临危受命
高潮烛之武说秦伯语言的力量
第一步:郑既知亡矣烛之武:谦卑地示弱。放低姿态,接近目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话里有话,设下陷阱(假设有益,可能有害)秦伯:心情愉悦,心防软化,警惕放松。
第二步:邻之厚,君之薄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飞地难治,于秦国并无实际利益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郑国壮大的是晋国而非秦国邻之厚,君之薄也。此消彼长,强大的晋国对秦国来说是个威胁。亡郑无益于秦
第三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秦为利益而来,烛之武以利益相诱,开出极优厚的条件,秦王自然被打动。存郑有益于秦
第四步:夫晋,何厌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点出晋国曾背信弃义,过河拆桥,挑拨两国关系,破坏两国联盟。夫晋,何厌之有进一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提醒秦国提高警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吞并东边的郑国,下一步向西必将损害秦国利益,激起秦伯对晋的不满和戒备之心。亡郑有害于秦
第五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以极诚恳的口吻为秦国考虑,提醒秦伯谨慎看待与晋国的关系,不要为眼前小利而招致未来的灾祸。
高潮:语言的力量以退为进,使秦心安阐明利害,使秦心惊以利相诱,使秦心动以史为鉴,使秦心惧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有益于秦亡郑有害于秦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基于国家利益的明智选择
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结局吾其还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实事求是,承认秦伯对自己有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失其所与,不知;(秦晋关系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以乱易整,不武。(晋和秦动起手来,谁高兴?)
一个成熟理智、深谋远虑的君主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总能在纷乱复杂的局面中,找出核心的问题,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本杰明·迪雷斯利
春秋无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