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检测B卷(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检测B卷(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docx 2022-03-09 14:45:14 14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综合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金庸的小说属于作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天地。这个天地显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直面相逢,而是对一种理想人生的虚拟。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携带着正宗小说传统的基因,在那些江湖侠客的英雄业绩里,孕育着超越现实、实现人生这一为所有小说文本所一致向往的理想。因为虽然这样一种人生愿望能为每一个凡夫俗子所拥有,但只有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们,才能够实现。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以一种“移情”的方式去分享他们的胜利与光荣。这就为武侠小说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类的神界”——超人王国中的恩怨纠葛,它能为我们对小说的永久期待——过一种想过的生活,提供一种独特的满足。正像一位法国教授所说:“小说中的武侠小说,好比诗中史诗,两者都是要在英雄没落的时代中再现英雄。”(摘编自徐岱《论“成人童话”的艺术精神》)材料二 武侠文学作品的意义核心是什么?就是“侠”这个概念在具体叙述中被赋予的意义。从司马迁的游侠和刺客故事起直到现代武侠小说,“侠”都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它同时也包含着一种道德品质“义”。传统侠客故事的意义核心是“义”,是通过侠客的行为动机展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如一诺千金、济困扶危、扬善惩恶等。至于侠客以什么方式行动乃至达到什么效果并不重要——“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并不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逊色。但在金庸的作品中,“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侠客文学。“金庸迷”们最热心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各个作品中人物的武功问题,从“华山论剑”那样的高下名次比较排名,到对周伯通双手互搏术具体而微的分析都有。金庸的“武”不是一种单纯的肢体行为,而是他的想象江湖中的道德体系:从低级的武术搏击,到内外兼修的武艺较量,再到属于社会道义规范的武德表现,然后到属于更高精神境界的“武学”研修,最后的指向是无招无为无惧无敌的武圣至境。传统侠客文学的侠义精神在金庸小说中都成为“武学”精神的附庸。传统故事中的“义”是通过人物行为动机表现的,是社会意义上的道德标准。而金庸的“武”最重要的不是人际冲突的行为,而是侠客内在能力与心智的修为。他对武功的描写总14 是以“道”和“气”为最高层次——武艺高妙必合于《易》,内力深厚必运于气。这样玄幻的武功境界是个人的颖悟和机缘际会的结果。这样的“武”所表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标准,而更多地属于个人的内省觉悟。(摘编自高小康《金庸:一个非文本研究的对象》)材料三 武侠小说之所以说是成人的童话,是因为它反映出来的读者心态多半是不成熟的儿童心态,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鼓动读者进入一种“快意恩仇”、似真似幻的白日梦状态,却不需要任何常识。现代西方与这种体裁大致相当的,一个是侦探小说,一个是科幻小说。但侦探小说完全是一种常识推导和逻辑的训练,科幻小说则是基于当前科技水平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思考,包括道德伦理的思考。比较之下,中国武侠小说的伦理思想基本上是既定的,而对常识的扼杀则是全方位的。武侠小说着意刻画的是主人公如何凭借长久练就的功力、用什么名目的招式制服了敌手,一瞬间的过招动作,就可以极尽能事地写上洋洋千言。单就这种描写来看,其中没有任何道德元素,纯粹是一种虚拟的技术分析;但这种技术分析所使用的却又是一整套玄而又玄的文学、哲学术语,全无可操作性,只有一种超越常识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性。那么,为什么武侠小说对常识的干扰如此严重?从文化心理上来看,这要归责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常识是格格不入的。所谓常识,首先是主客观要分得清楚,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主观想象混同于客观事物。相反,天人合一的思维则处处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事物,这种思维方式被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称为“互渗律”,即主客互相渗透,甚至万物都互相渗透,属于一种比较原始和幼稚的思维模式。从这一角度反观武侠小说,可以看出它不过是互渗律的一种体现。那些江湖英雄之所以能够在广大的客观世界中来去自由、横行无忌,无非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内心与天道直接相通。这种相通不仅体现在对于自己本心的原始正义感能够“代天立言”“替天行道”的自信上,更体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冥冥中与自然法则暗合的内在体验上。前者在武侠小说中只是一个旗号,一种大原则;后者才是作者所津津乐道的看点,这就是人的内在之“神”与万物之“精”或自然之“气”的合一。具体到作品中,便是那些玄而又玄的武功与内力。然而,对于法制尚未健全的旧时期来说,老百姓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与其相信制度规范的正义,还不如相信高人和神技,或者希望自己能够练就一身真功夫,御敌防身。这种心态反过来又阻止了他们去努力追求一种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而助长了他们盼望一位义士侠客为他们打抱不平的幻想。14 综上所述,武侠小说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在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偏重于直观感性和切身利害,而疏于对超越个人行为之上的普遍规范的探索,也缺乏对这种规范的信念和追求这些规范的动力。正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今天成了我们走向民主法制和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再迷恋武侠了,中国文化的出路才会展现出来。(摘编自邓晓芒《武侠小说与常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武侠小说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因为读者可以将自己代入小说的世界中,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江湖侠客的英雄业绩与荣光。B.不管是在《史记》等传统的史传文学中,还是在现在的武侠小说中,“侠”既是对人物身份的确定,又是对其精神品质的界定。C.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发展成具有道德体系的“武学”精神,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侠客故事中作为意义核心的“义”。D.与西方现代的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较,中国的武侠小说对道德伦理的思考是固定的,对常识的推导和逻辑的训练是缺失的。答案:D解析:D项,“中国的武侠小说对道德伦理的思考是固定的”错误,原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伦理思想基本上是既定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与西方史诗中的英雄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他们都展现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精神。B.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刺客虽然身份、地位、成败各不相同,但是都展现了作为侠客的基本的道德内涵。C.从“武术”“武艺”到“武德”“武学”,再到“武圣至境”,可以看出从传统侠客故事到现代武侠小说中“武”的变迁。D.金庸之所以能够想象出一整套的玄妙而有层级性的武学体系,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答案:C解析:C项,根据材料二第2段,从“武术”“武艺”到“武德”“武学”,再到“武圣至境”是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体系,并非从传统侠客故事到现代小说中“武”的变迁。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14 A.武侠小说正在经历从写神到写人的创作变化,让主人公逐渐走下神坛,回归普通人的行列,这也是对“文学应是人学”的一种回应。B.作为人的侠客并不完美,新的武侠小说通过对侠者形象所进行的无情揭露,揭破了潜伏于人身上的精神毒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的精神进化。C.武侠小说将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浪漫化,制造出了侠义文化的幻觉,给世俗社会的实际上只是封建之鸩,而当代人却诚心地用来止渴。D.慕侠尚义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的重要精神传统和文学主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总结,以去芜存菁,发扬光大,让优良的文化传统服务当今。答案:C解析:材料三认为武侠小说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心态阻碍了读者对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的追求。这一观点从哲学的角度否定了武侠小说的社会价值。A项,指出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走下神坛,回归普通人,主要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了武侠小说的变迁,并没有评价武侠小说的价值。B项,指出新的武侠小说人物形象的不断丰富、多元,同样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武侠小说的变迁。C项,指出武侠文化价值取向的消极意义,以及当代读者的误解,符合材料三的论点。D项,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了武侠小说“慕侠尚义”的文化价值,与材料三观点相反。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果溯因,逐层展开论证;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灵活多样;③立足当下,着眼未来。5.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将武侠小说当作“成人童话”,但材料一认为武侠小说是对“理想人生的虚拟”,材料三却认为武侠小说是对“常识的干扰”。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观点一:认同材料一的观点。①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通过对江湖侠客的英雄业绩的展现,孕育了超越现实、实现人生的理想;②读者通过阅读武侠小说,可以以一种“移情”的方式分享江湖侠客的胜利与光荣,武侠小说满足了读者“过一种想过的生活”的阅读期待;③材料一从文学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武侠小说的审美价值,具有合理性。(2)观点二:认同材料三的观点。①武侠小说着力刻画的功力、招式有违常识,反映出传统的将主观想象混同于客观事物的原始思维方式;②武侠小说反映出读者不成熟的儿童心态,鼓动读者“快意恩仇”,导致读者缺少追求规范的信念和动力,成为走向民主法制和科学发展的绊脚石;③材料三从哲学的角度否定了武侠小说的社会价值,具有合理性。14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 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倚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14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标题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14 答案:D解析: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说法有误,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9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答案:D解析:D项,“步步递进,层层深入”说法有误,景物之间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原始林,为什么从第6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4分)参考答案: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它的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参考答案: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其后拜释之为廷尉。14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答案:C解析:“先帝庙器”是“盗”的宾语,所以在“乃盗”后不应断开,排除A项;“属”,同“嘱”,动词,“廷尉”指人,作“属”的宾语,所以在“吾属”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吾属廷尉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欲致之族”的主语也是“吾”,所以在“者”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B.跸,本义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D.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答案:A14 解析:A项,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答案:B解析:B项,“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分析有误,原文中是张释之弹劾在前,然后皇帝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后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参考答案:(1)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很久。(2)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跪着给我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解析:(1)“既”,已经;“因”,趁机;“便宜”,方便合适;“所以”,……的原因。(2)“方今”,现在;“聊”,姑且,勉强;“以”,凭借,借助;“重”,威望,用作动词。14.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3分)参考答案:(1)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执法要严格,要按法律的规定判罚,尺度要统一;(3)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4)弃“人治”取“法治”。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侍候孝文帝,十年没被提升,名声也不为人所知。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奏请文帝让张释之补个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很久。文帝认为很好。14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孝文帝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这件事使文帝觉得张释之不寻常。这以后就提升他做了廷尉。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拉车的马受了惊。文帝立刻派骑马侍卫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上奏依法量刑应给予的处罚,一个人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百姓们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过了好久,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决是对的。”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就足够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过了很久,文帝和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有一次召王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生忽然说“我的袜带松了”,回头对张释之说:“替我把袜带系上!”张释之跪下给他系好了袜带。过后,有人对王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给你系袜带?”王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跪着给我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很久之后,张释之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楚江怀古(其一)①马 戴14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注①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湖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B.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C.诗歌末句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D.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答案:C解析:C项,首先,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其次,诗句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16.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答白描亦可)解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所以要从诗句整体考虑其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诗句内容来看,“明月”“苍山”是静景,但“生”和“乱”则让静景动了起来,可以考虑到“动与静”的手法。确定手法之后,要分析何为静,何为动,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展现的景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出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诗歌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3)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一条青石小街,依村蜿蜒曲折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湖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筚路蓝缕,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风餐露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不仅挑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18.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A.蜿蜒曲折 B.古香古色C.筚路蓝缕D.风餐露宿答案:C解析:C项,“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用来形容挑夫挑担不恰当。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B.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C.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D.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豆腐”14 答案:B解析:由后文的“煮豆腐和蒸铜锣糕”推知,“风炉仔炖豆腐”应在“铜锣糕”的前面,据此可排除D项;“小吃”与后文“香气”联系紧密,应放在后面,据此可排除C项;“古朴”承上,属于已有信息,适合作主语,“民俗风情”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信息,一般不作主语;且“民俗风情”与后文“小吃”联系紧密,排除A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由两个“从……到……”的句式组成,既能起到强调挑夫们辛苦的作用,又给人希望在前的感觉;改句强调意味不明显。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两个句式相同的分句,音节整齐和谐,比较舒缓;改句为一个紧缩句,过于紧凑,不如原句与整段生动形象的文风更和谐。2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概括并评析漫画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清晰,语意连贯,不超过90字。(4分)答案示例:漫画作者观点:看护孩子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1)赞同作者的观点。子女应该体贴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不要让孩子成为老人的束缚。(2)反对作者的观点。老人为子女抚育孩子,有助于增进亲情关系,享受天伦之乐。解析:要注意漫画中的关键要素,如标有“退休”二字的逍遥椅、紧紧抓住爷爷奶奶的孩子、孩子的话语等。通过这些要素可以看出,漫画作者认为老人为看护孩子所累,看护孩子不能让已经退休的老人享受自己的生活,作者对这种现象持批评态度。评析作者观点时要立场明确,或肯定或否定,言之有理即可。22.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招聘启事的片段,有五处用语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拾贝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绩。为了把文学社办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粉墨登场的机会,贵文学社决定应征学生作者两名。爱好文学,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均可报名。有意者请于4月20日之前,将个人简历和一篇原创著作交到班级团支书处。14 参考答案:(1)“空前绝后”改为“优异”;(2)“粉墨登场”改为“展示才华”;(3)“贵文学社”改为“本文学社”或“本社”;(4)“应征”改为“招聘”;(5)“著作”改为“作品”。解析:招聘启事,既要充分肯定文学社取得的成绩,又要显示谦虚真诚的态度。在阐述文学社情况时,应使用谦辞,同时也要注意用词是否恰当。“空前绝后”口气太大;“粉墨登场”是贬义词,不合语境;“贵文学社”是敬辞;“应征”是“响应某种征求或征集”的意思,不符合招聘启事的要求;“著作”与“一篇”搭配不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的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所给材料是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人和奋斗者的寄语。写作任务十分明确——针对“青春为何,青春何为”这一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青春为何”,就是说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青春何为”,就是说青年人为此应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我们可以就自身的梦想来谈,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谈。另外,对于班会发言稿的语境要求也不可忽视。参考立意:青年人要争当模范,敢做先锋,不做人生的旁观者、犹豫者、懈怠者;青年人要大胆追求梦想并实现梦想;青年人要为梦想而奋斗,因为奋斗的青春最富足,奋斗的青年最幸福;青年人要为梦想而持续奋斗,因为梦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追梦之路并非坦途。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