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测试卷(附解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测试卷(附解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doc 2022-03-09 14:48:20 12页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512 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材料二: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上北京二中讲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中央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题,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这三个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1015条规定,除随父母的姓外,还可以选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长大的,也可以选抚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生活中,同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APP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法治发展与时俱进。(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B.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C.民法典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12 D.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映了我国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答案】B 【解析】A.“所有活动”有误,原文材料一为“一切民事活动”。C.“集……之大成”表达有误,注意原文是“汇集”“吸收”“有益成果”。D.“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有误,原文材料二是“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B.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又互不关联。C.依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D.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答案】B 【解析】“两者构成……互不关联”有误,原文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3分)(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将此资金用于物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续,但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质疑,不予受理。C.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D.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关地点,隐去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答案】D 【解析】A.违反了“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的制度。B.违反了民法典第1015条。C.违反了民法典第1034条。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合理构建适合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体系。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少年进行具体的法律实践。③注重不同学段一体化和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④聘请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意思答对即可)5.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否调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2 示例一:不可调换。①三个方面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②前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开展民法典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来阐述实施路径。示例二:可以调换。①前两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以互换。②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则,应处于论述的首要位置。调整以后,材料一主体部分从实施原则、内容、路径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行文更加合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主角(节选)陈 彦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的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了,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12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父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选自《主角》,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12 B.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C.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达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D.小说最后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答案】C 【解析】“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错,苟老师的话表现出他艺德高尚,表达的是不甘清闲、吃苦耐劳的责任担当。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演出竭尽全力。B.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C.“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滚滚拥上了舞台。”这一段使用比喻和衬托的技巧,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D.小说以小见大,以秦腔艺人的际遇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关照了秦腔艺术从兴到衰再复兴的历史进程。【答案】B 【解析】“补叙”错,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8.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年近花甲,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吃大黄瘦腰身,使得身体严重受损。②“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体力严重透支。③特别要求徒弟仔细看他演出的细节,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意味着他预知自己命不久矣。9.《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6分)【答案】①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的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授绝技。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②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③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在苟老师年老时还在追捧他的表演,观众的喜爱始终如一,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B.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C.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D.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与“服阕”“除服”含义相同。B.吾子,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表示亲近或敬爱的意思。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分三级,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D.上国,春秋时期称中原诸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答案】C 【解析】“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错误,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12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札出身显贵,遵守礼制。季札为吴王幼子,吴王生前想让他继位,他避让不答应,坚持长幼有序,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B.季札思慕圣贤,坚守节义。吴国人坚持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学习子臧的节义,抛弃家室财产去耕种田地,吴国人只好放弃这个打算。C.季札知人知事,富有远见。他预言齐国的政权将要有变动,提醒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后齐国发生栾高之乱,晏子因听从建议得以幸免。D.季札守诺重信,始终不渝。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明白徐君心意,约定将宝剑赠给徐君。徐君去世,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答案】D 【解析】“约定将宝剑赠给徐君”错误,原文是“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可见并未约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答案】(1)(诸樊)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想按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君位交还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2)当初我心中已经答应(把剑给)他,怎么会因为徐君死去就违背我的心意呢!14.季札对子产和叔向分别提出怎样的忠告?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季札告诫子产,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②季札告诫性格刚直的叔向,要考虑如何避免祸患。【参考译文】二十五年(前561年),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前560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前548年),王诸樊死去。(诸樊)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想按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君位交还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12 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出使到齐国,(季札)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免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季札)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他非常欣赏蘧瑗(qúyuàn)、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筑巢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您为人刚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旁的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还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是这样的。当初我心中已经答应(把剑给)他,怎么会因为徐君死去就违背我的心意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送钱穆父①[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元祐三年(1088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1090年)徙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答案】C 【解析】“对其遭遇的同情”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写友人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1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2 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不颓废绝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词人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3)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投屏和弹幕都是APP________出的典型的数字文化生活方式。如若将二者仔细比较审视,则会发现投屏出的是一片迥异于弹幕的新风景。对于不少APP用户来说,弹幕的存在干扰了他们正常的观剧行为。互动性较强的弹幕行为,又往往让发送弹幕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另外,无论是APP观剧还是弹幕行为,都是小屏模式,习惯性的小屏观剧对于眼睛、手腕、颈椎的生理损伤是________的。投屏,恰恰可以规避弹幕或小屏观影模式的诸多弊端。当一款视频APP启动投屏功能后,弹幕和小屏模式立即被______,投屏在很大程度上汇聚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不论以年轻人为主的投屏者有意还是无意,一旦将APP上的内容投放到电视屏幕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影院就________了,全家人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观看屏幕内容的行列中来,并且针对投屏内容产生共同话题。从这层意义上说,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推动文化传统家庭的复归。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衍生  不言而喻  中止  启动B.衍生  显而易见  终止  启动C.演变  显而易见  终止  启用D.演变  不言而喻  中止  启用【答案】A 【解析】12 衍生:较简单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较复杂的化合物;演变发生。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根据语境“……的典型的数字文化生活方式”,这里并非强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是说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应用“衍生”,排除C、D。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根据语境“习惯性的小屏观剧对于眼睛、手腕、颈椎的生理损伤”,应用“不言而喻”,排除B。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启用:开始使用。启动:(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开拓,发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推动传统家庭复归的文化B.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性质的文化,有助于推动传统家庭文化的复归C.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传统家庭文化复归的推动D.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性质的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家庭复归的推动【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营造……性质”搭配不当,应将“性质”改为“文化”,排除A、C;二是语序不当,“文化传统家庭”应为“传统家庭文化”,排除D。故选B。20.根据材料概括投屏功能相对于“弹幕或小屏观影模式”的优势。(5分)【答案】①有助于汇聚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②没有致瘾性。③不会损害用户的健康。④有助于家庭成员保持文化趣味上的同步(推动传统家庭文化的复归)。(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①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②____________________。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    )。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_,权当交了“房租”。不过虫黄藻只在光线充足的浅海生活,所以黄褐色套装,只在浅海珊瑚中流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这样不仅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还能受“房东”庇护B.因为这样既能受“房东”庇护,又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C.因为这样既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又能受“房东”庇护D.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庇护,还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答案】D 【解析】12 所填语句,承接前面的“房客”,虫黄藻是把珊瑚当作了“房东”,排除A、C;“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与“受‘房东’庇护”形成递进关系,不能选用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排除B。故选D。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 ②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 ③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写作指导】材料中讲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当王安石被重用的时候,司马光却因反对变法而失去宰相的位置,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对方。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他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文章节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很多,他和王安石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由此可知,王安石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欣赏人才;司马光虽然思想保守,但是为人正直。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为苏轼说话。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去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是非分明。综合三个人的事件可以看出,意见不合,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促进和谐发展。参考立意:公私分明,欣赏人才;实事求是,是非分明;消除成见,良性竞争;君子和而不同。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