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2022-03-23 10:00:10 7页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重、难点:1.“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2.文言知识的整理【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疏通文词教学步骤:一、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喷饭()畴昔()三、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四、分组展示:各小组按分工翻译串讲,教师适时点拨,突出各段重点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师生交流,课件展示)文言实词(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7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3)与可厌之:厌,厌恶2.名词作状语(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意动用法(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1.熟而操之不熟者:熟练执笔熟视:仔细2.语今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3.过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不学之过也:过错7 文言虚词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4.于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来源:Zxxk.Com]6.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7.而废卷而哭失声:表并列7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酒,表承接文言特殊句式(一)被动句(二)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庖丁,解牛者也3.轮扁,斫轮者也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三)省略句(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四)倒装句1.疑否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3.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五)固定句式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文言难句精译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译: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7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来源:学&科&网]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6.袜材当萃于子矣。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文与可,名同,字与可。好笑笑先生,石室先生。北宋画家,擅长画竹,与苏轼是表兄弟文化常识1.鹅溪绢鹅溪,地名,在四川盐亭西北,以产绢著名。其绢唐时用作贡品,宋人以为画绢上品。2.筼筜谷地名,谷中多产竿粗节长的竹子,叫筼筜竹,故名。3.夫子旧时对学者的尊称4.彭城即徐州5.《祭桥公文》[来源:Zxxk.Com]7 曹操为桥玄写的祭文。有“车过三步,腹痛莫怪”的话头6.渭滨千亩渭水边的千亩竹林。渭水边以产竹闻名7.曝书画古人有“晒霉”之说,晒书画可去掉霉气。另外,“晒书”还被用来形容满腹经纶。但文中无此意。8.书尾指信尾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初步感知,把握主旨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明确:文体,杂文;[来源:学|科|网Z|X|X|K]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明确: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结中的趣事。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4.说说你阅读后的收获,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二、具体研习文本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明确:“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7 。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2.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3.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的关系明确: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洲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明确: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三、总结全文总结文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四、布置作业背诵妙句佳段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