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3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2022-03-23 10:00:10
10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10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四)、知识积累 (1)、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10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9、以书遗余曰 (3)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4)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10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5)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五)、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六)、 典型例题:【基础夯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
A.袜材当萃于子矣(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能说会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3下列句子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10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蜩(tiáo)腹蛇蚹(fù) 筼筜(yúndāng)谷 偃(yǎn)旗息鼓 揠(yàn)苗助长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 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而读书者与(yǔ)之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cuì)于子也。”D.四方之人,持缣(jiān)素而请者,足相蹑(niè)于其门 曝(bào)晒 斤斧何曾赦(shè)箨(zé)龙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赵尝五战于秦 B.若予者,岂独得其意/虞兮虞兮奈若何C.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也/吾将以为袜 D.而节叶具焉/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下列句中没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苏子辩矣 D.技盖至此乎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叶叶而累之/生而有之也/而节叶具焉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置杯焉则胶10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D.吾将以为袜/与可以书遗余曰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筼筜谷》其一也 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惟兄嫂是依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苟以天下之大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陋之有10.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余亦载(zài,记录)与可畴昔(chóu,从前)戏笑之言者 B.叶叶而累(léi,堆积)之C.少(shāo,“稍”,稍微)纵则逝矣 D.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jiān,隔阂)如此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振笔直遂 /后遂不复至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今君乃亡赵走燕C.而予以为有道者/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余因而实之/不如因而厚遇之E.废寝忘食/废卷而哭失声 F.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2.下列各项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强孥之末 装表字画 斧底抽薪 成竹在胸 B罄竹难书 胸有成竹 青梅竹马 竹桶倒豆子10
C嘻笑怒骂 心手相应 尺幅千里 心心相印 D一曝十寒 稍纵即逝 群英荟粹 山青水秀13.下列带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废卷而哭失声 B.剑拔十寻者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月落庭空影许长 E.一寸之萌耳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寸之萌耳 有车过腹痛之语 B.投诸地而骂曰 投诸渤海之尾C.吾将以为袜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D.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深追先帝遗诏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临事忽焉丧之/而节叶具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以书遗予曰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D.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16.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B.余因而实之 C.函梁君臣之首 D.如兔起鹘落17.下列有关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的诗文有苏轼的《墨竹赋》、文同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辙的和诗10
,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操祭桥公文。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B.作者无意在本文探讨总结绘画理论,而旨在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C.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他们俩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D.废卷、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前面尽情地写往昔两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得醉人,“悲”得痛心。1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B.画竹高手文与可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决心。1.B(略:大概,大致)2.B(B项“于”①“在”,②“同、跟”;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乃”都是“竟然”的意思)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来源:Z,xx,k.Com]5.B(A揠yà苗助长,C遗wèi,语yù,D曝pù晒)6.C把,介词(A在/同,跟;B像,介词/你,代词;D具备,动词/全部,详尽,形容词)7.C(“少”同“稍”,“当”同“倘”,“盖”同“盍”)8.D把,介词(A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B“然”,也有说是“助词”/兼词;C这样,指代词/词尾)9.C省略句“以之为”/定语后置“大之天下”(A判断句,BD均为宾语前置句)10
10.C(均为读音错:A载zǎi,B累lěi,D间jiàn)11.B却,竟然(A进,动词/就,副词;C认为/以之为;D于是,就/趁机;E停止/搁置;F于是,就/经由,通过)12.D荟萃,山清水秀(A弩,裱,釜;B竹筒倒豆子;C嬉笑怒骂)13.C口实:话柄(A搁置/废弃,B八尺/寻找,D如此、这样/许多、大约,E嫩芽/萌芽)14.D送wèi/遗留yí(A的,结构助词;B兼词,“之于”;C“以之为”)15.D取独(A“然”,或“助词”/助词/兼词;B来,连词/把,介词;C既然,连词/不久,副词)[来源:学科网ZXXK]16.D(形作动,使动,名作动) 17.A (苏轼和苏辙弄糊涂了)18.C(稍纵即逝:形容时问、机会等极易失去,此处说脸谱变化之决,对象用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