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1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1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2022-03-23 10:00:11 5页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蜀相【案例展示】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师:“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设疑:他是谁?生:(齐回答)诸葛亮师:(引入诗歌)全班齐诵读,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生:哀伤、惆怅师:请同学们想想,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什么是这样的?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师:看来大家对杜甫有较深的了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生:公元760年。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生一: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生二:当时安史之乱好像结束了……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生二:记不清楚了。师:有谁记得?(同学们摇头。)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师:为什么?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5 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生二: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师: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景仰之情和惋惜之情。师:同学们已经对这首诗做过预习,下面老师特此提出以下5个问题(投影展示)⑴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为什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为什么用“自”与“空”字,好在哪里?⑶“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⑷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⑸“英雄”包括杜甫吗?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8分钟。)师:哪位同学谈谈第一个问题?生一:标题改为“诸葛祠”不好。我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景仰。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立意就偏了。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这样解读。不过老师有另外一种看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题目用“蜀相”,说明杜甫在意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个人的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之情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壮志难酬,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伤痛是不是更深呢?师:谁接着发言?生三:我说说“自”和“空”字的妙处。我觉得这两个字写出了诸葛祠庙荒凉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相符。生四:我认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能算荒凉,应该是“春意盎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再好,我也无心欣赏。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5 生四: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师:有多少人同意这种意见。(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师:我也赞同这种理解。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鸣,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鸣,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师:“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生五:“柏”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着坚强、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如果用“树”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师:回答得不错,能结合意象特殊含义分析,有水平。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生一:我认为上联是“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才智。下联是“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师:其他同学同意这种说法吗?生二:我认为是“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师: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生三:说明杜甫特别欣赏他这两点。师:为什么呢?生三:(摇头。)师: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生四:是要突出诸葛亮“蜀相”的身份特点吧。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师:大家同意吗?5 生:(大多数)同意。师:为什么选取这一角度?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师:“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我认为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师:包括杜甫吗?生一:包括。师: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师:分析在理。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蒋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杜甫的这首《南征》,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投影)南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释: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背景: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师:(学生思考1分钟左右后)谁能谈谈?生一:我觉得两首诗都用了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一:《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衬哀情,这首诗中“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也是。5 生二:《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而这首诗表达的是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疾病缠身的矛盾心情。生三:两首诗都写到了“泪”,《蜀相》中“泪满襟”,这首诗有“沾襟”之说。生四:我觉得风格相同,意境都很哀婉。师:这位同学能从风格的角度比较两首诗,很好。知道杜甫诗风如何评价吗?生一:沉郁顿挫。师:什么意思?生二:指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感情浓烈。师:有补充意见吗?(生摇头或沉默)“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生民疾苦的主题。“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师:这节课我们现在学习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点评】诗言志,诗歌其实是作者心志的外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了梦想、思索、困惑、迷茫、觉悟、感慨、痛苦、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读这些文字,与文本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渴望听懂作者心声,渴望做作者知己的精神追求。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让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这勾起的种种经验,足以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师生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充分的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也是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身处课堂所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幸福,不是枯燥而是萦绕于生命周围的浓浓诗意。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