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9.《说木叶》课件35张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件35张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pptx 2022-03-23 19:53:16 35页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说“木叶”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走近作者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现象“木叶”为历代诗人所钟爱。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树”、“叶”、“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键点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学生自读第四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落木千山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饱满枝叶繁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木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自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落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时节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木叶落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密密层层浓荫满地枯黄 自读课文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两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暗示性诗歌语言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启发性感染性 木叶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第七段小结 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规律总结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拓展练习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 拓展练习酒(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6)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雁(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梧桐、雨(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2)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晏殊《撼庭秋》)(3)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4)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返回 课堂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含“月”“雨”“鸟”等意象的古典诗词。下节课在班上进行交流。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2.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