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版五下)
doc
2022-03-25 09:28:06
12页
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从军行》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生: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4.了解诗人,课件出示: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交流(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2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真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生1:看注释生2:看插图生3: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生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生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生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生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四、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师: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生: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2)师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12
(1)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2)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遍。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生: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生: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3)师: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提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4)师: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提示: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5)师: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6)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生: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五、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1)师:12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生: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2)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生1: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生2: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生3: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2.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3.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实录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2
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师: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一起来读一遍。 指名背诵4.师: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5.理解题目。 (1)师: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提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师:这个“晓”指什么?生:“晓”是天亮的意思) (3)师: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提示: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 生1: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生2: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 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练读)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 12
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师: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生:“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黄河) (3)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生: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4)师: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生1:气势磅礴生2:一泻千里生3:惊涛骇浪生4:波涛汹涌……(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师:“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仞”是什么意思?提示:“岳”指的是西岳华山,“仞”是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7)“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生:高12
(2)师:高到哪种程度?生:上摩天(3)“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生:碰到天(4)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生1:直插云霄生2:耸入云天生3:高耸入云……(11)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生:壮丽(12)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生1:高兴生2:激动生3:自豪……4.师: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男生齐读) 5.师:祖国的壮丽河山就只有这些吗?你还知道哪些?生1:滚滚的长江生2:蜿蜒的长城 6.教师引导: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女生齐读) 7.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全班齐读第一、二句)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全班齐读第三、四句)8.师: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个字眼中体会到的?生:悲凉、悲伤;从“泪”字体会到的。9.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提示:“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10.12
师: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补充背景材料。 课件出示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2.师:“遗民”是什么意思?生:被遗弃的人民。3.师: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生:南宋的昏君和贪官;有老人、妇女、儿童等。4.师:“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提示: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5.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生: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6.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7.师:他们“望”的是什么?生: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8.教师小结: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9.师:“又一年”是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班齐读) (1)12
一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师:同学们,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生:没有。 (2)师: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提示: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4)师: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再读后两句) (5)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生:忧国忧民。 10.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四、布置作业1.师:学完这首古诗,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l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l ②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l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写小练笔) 2.师:最后让我们背诵这首诗并把它默写下来吧!(学生默写古诗)3.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12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3.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一、初读感知,觅诗心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二、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1)师: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12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1)师: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出示杜甫的《春望》。 (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 (4)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 (5)朗读首联两句。 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板书:欣喜若狂) (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 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12
(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四、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配乐美读古诗,尾联重复一次。 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 5.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找共同点,师总结 1.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生: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家国情怀的。2.师: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生: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借景抒情;后两句都是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3.教师总结:今天学的《古诗三首》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遭受祸害而躲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