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清贫导学案(部编版五下)
doc
2022-03-25 10:00:03
4页
12*《清贫》导学案课题清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方志敏烈士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方志敏烈士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 2.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搜集方志敏烈士的相关资料。(教师) 2.准备方志敏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揭题质疑,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作者。 3.引导学生质疑: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1月被俘入狱,《清贫》就是他在囚室里所写的。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1.齐读课题。 2.介绍搜集的方志敏的资料。 3.初步交流对“清贫”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层面上谈对“清贫”的理解,为接下来深层次地解读人物做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难读、难理解的词语,进行答疑解惑。 2.组织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组织交流,感受人物品质。 1.展开识字学词活动: (1)小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1.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生字词问题,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
2.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或进行概括。 3.明确方志敏是一个朴素、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人。2.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2.组织交流。 句段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组织学生谈感受。(2)1.默读课文,品悟人物形象。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2.交流明确。 句段一:(1)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依然能甘于清贫,令人敬佩。 (2)在对比中感悟人物的品质,并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的道理。 句段二: (1)用国方兵士的“满肚子热望”反衬方志敏的清廉。A.“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动作描写体现了国方兵士贪婪丑恶的嘴脸。 B.紧抓“一个铜板都没有”体会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2)感悟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 1.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理解方法是多元的,教师要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抓住问题的关键处表达。 4.指导学生明确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4
对比感悟人物形象。 句段二: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这个句段说明了什么?(2)组织学生谈体会。 3.(1)出示方志敏与兵士的对话内容及描写兵士情绪变化的内容,组织学生谈体会。 (2)出示第9自然段补叙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 4.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神态、语言、动作)。5.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对文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3.(1)A.情绪变化: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着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又惊异”,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B.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国方兵士的贪婪、凶残,反衬出方志敏在被俘时的临危不惧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2)A.从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感受方志敏的清贫。 B.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5.组内交流。四、升华情感,拓展提升(用时:9分钟)1.思考: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升华情感:诵读第10自然段。 2.提升:现如今,我们在革命先烈的庇护下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吃得好,穿得好,你们觉得还需要“清贫”精神吗? 3.组织课本剧表演,4~5人一组,分工:写剧本/三个角色/旁白。 1.在品味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谈这里的清贫既有物质上的贫困,更有精神上的淡泊。2.结合生活谈感受。 3.排演课本剧。1.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清贫”一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组织、协调的能力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