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部编版六下)
docx
2022-03-25 10:09:15
6页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语文要素】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教学重难点]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2.板书课文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3.指名回答。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4.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6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袍子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的第五笔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段落叙述顺序具体事情第2-7自然段被捕前第8-18自然段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被捕第19-29自然段第30-33自然段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4.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4.借助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新的疑问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侧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时代背景、李大钊生平简介的资料。2.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新的资料:结合大家刚才交流的资料,再读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想想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呢?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教师侧重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指导,可运用分类汇总的方法。预设:(1)不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闫振三后来怎么样了?(2)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李大钊被捕前为什么不离开北京?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6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课文,通过抓住对比描写的语句和补充资料,体会李大钊遇事沉着、忠诚于党、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此受到感染和教育。(重难点)2.练习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或心情。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写的一篇()。作者采用()的手法,按照()、()、()、()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被害的过程。2.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把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叫“魔”(指着“魔”中的“鬼”),“魔”“鬼”不分家。课文中把哪些人叫作“魔鬼”?找出描写这群“魔鬼”的句子,读一读。二、对决“魔鬼”,初识对比1.学生读,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句子一: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句子二: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抓住重点词语谈:为什么说匪徒他们似魔鬼一般?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学生说)预设:穷凶极恶、残暴无情。面对这样一群穷凶极恶的魔鬼,李大钊又有怎样的表现?句子三: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指名读)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他的表现与“魔鬼”们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形容此时的李大钊。(临危不惧)3.在这部分中,李大钊的形象是通过敌人的气急败坏衬托出来的。敌人越是气急败坏,越能衬托出李大钊的镇定自若,这是不同人物之间动作描写的对比。(板书:动作)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说说哪些是“魔鬼”的穷凶极恶,哪些是李大钊的镇定自若。(指名朗读)4.如果把课文中描写“魔鬼”的句子删掉,你有什么感受?5.小结:这就是对比的力量——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三、静心读文,寻找对比1.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默读课文,把文中隐藏的其他对比找出来,思考:通过对比,你体会到什么?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3.同桌交流。6
四、情感升华,领悟对比,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1.父亲对“我”询问的态度对比。(1)学生读、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一:父亲一向是慈祥的……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句子二: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2)这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态度的对比,也是语言描写的对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李大钊这个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以及一个革命者在严峻的局势下的严峻态度。(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大家听。(自己读、找同学对比读)2.被捕场面——“我”与父亲的对比。(1)课件出示句子。句子一:“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句子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2)你从哪里体会到“我”的惊慌?这主要是人物什么方面的对比?(神态、语言的对比)(3)简短的话语,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还有一个“瞪”字,把“我”的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描写给我们启示:写作时,不一定要长篇大论,精准的语言胜过一切。(4)把你的感受融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吧。3.情感升华:庭审场面——父亲外貌的对比。(1)课件出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这一句话,确定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出示李大钊的照片)结合李大钊存留的照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次,他不仅没戴眼镜,头发也是乱蓬蓬的。这是外貌的对比。(3)同学们想过原因吗?李大钊在狱中受过哪些酷刑?请查找过相关资料的同学与大家分享。提示: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法。补充资料:①他在牢中受尽折磨,指甲被敌人用钳子拔掉,十指连心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疼痛,但是对于党的机密,他只字未提!(板书:坚贞不屈)②在狱中的22天里,李大钊对同时被捕的妻女及家事从不提及,却希望敌人对于被捕的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被株连。社会各界人士都知道李大钊的处境,所以外面的同志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营救他。但是,当他得知外面的同志们要冒着生命危险来营救他时,他说:“我的被捕已经是党的损失,不能再让党有更大损失。”(板书:忠于革命)(4)多么崇高的境界!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生齐声朗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6
(5)因为他的心被这样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出示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其实,他心中肯定有话要说——他瞅了瞅母亲,对她说;他瞅了瞅“我”,对“我”说;他瞅了瞅法庭的听众,对他们说。(生想象补充完整)(6)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他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赤旗遍地!他坚信,自己的牺牲会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理解了李大钊的想法,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动。师出示,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板书:一位革命者一位慈父)4.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1)(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思考: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2)画出相关语句,和同桌交流。(3)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5.小结:1927年4月28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父亲;1927年4月28日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中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负先烈!五、读写一体,运用对比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对比。对比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后对比,还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间下外貌、神态、语言等之间的对比。对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一起来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3.学生展示成果,师生相机评价。六、激情朗读,拓展延伸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请同学们搜集更多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准备开展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推荐阅读《红岩》。6
[板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语言动作忠于革命、临危不惧神态外貌坚贞不屈李大钊一位革命者一位慈父[教学反思]第1课时的学习,我通过播放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第2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气急败坏”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然后把描写敌人的语句删掉,深入体会对比写法的魅力。再在“情感升华,领悟对比”环节让学生读、说、评,在一次次的语言实践中领悟对比之妙,充分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人格和忠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在学习对比的过程中,我非常巧妙地将“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融入其中。读写一体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充分了解了对比写法的美妙,我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或物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