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必须下册语文11《谏逐客书/李斯》课件

统编版必须下册语文11《谏逐客书/李斯》课件

pptx 2022-03-30 11:34:07 27页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谏逐客书李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就必须广揽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关于人才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斯的见解。 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典型文言知识,准确翻译全文,锻炼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习任务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一、李斯 李斯徐钧 (宋)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亦作“东门逐兔”。《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入秦国后,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小篆)、车轨(6尺)、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隋起新五刑“笞、杖、徒、流、死” 二、《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自读任务01020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勾画疑难字词句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 诵读正音宛邑()蹇叔()丕豹()鄢()郢都()成皋()功施到今()穰侯()太阿()灵鼍()駃騠()外厩()傅玑之珥()搏髀()黔首()赍盗()yuānjiǎnpīyānyǐnggāoyìrǎngētuójuétíjiùěrbìqiánjī 第一段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向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私下向西招致,招揽兼并殷实,富裕乐于为用安定强盛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纵”,合纵),使之西面(侍奉)事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公室(王室),杜(堵塞、封闭)私门(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攻取吞并、囊括瓦解“纵”,合纵延续使强大王室堵塞、封闭指权贵大臣之家假使同“纳”,接纳朝西 1、补充知识点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使…来,招致,招揽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民以殷盛殷实,富裕民以殷盛皆以客之功窃以为过矣因为凭借认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从以上这些看来,客卿哪里对不住秦国呢! 2.本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提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分析原因: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秦成帝业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开门见山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第二段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悦”供玩赏的奇珍异宝获得悬挂佩带彩饰/采用树立陈设朝服衣冠,窥镜。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附着,镶嵌美好的样子本义:辅佐;教导:则使齐人傅诸?依附,依凭: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会;强加取用摒弃那敲击瓦器,拍腿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能使人耳目畅快的,的确是秦国的音乐了。 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驾驭天下)、制诸侯之术也。适合观赏占据,驾驭天下则不快吾意。明·魏禧《大铁椎传》快吾意(使吾意快)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异国物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异国客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对比论证:秦声和诸侯国的音乐重物轻人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让:本义:责备。“让,相责让也。”——《说文》。责备转让,禅让责备通“攘”。推辞;推让;拒绝谦让,退让平原君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尧让天下于许由。大礼不辞小让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择:挑选,选择/“释”,拒绝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业:使成业或乐业: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使从事于,以…为职业:驼业种树;业贼裹足: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裹足不前藉:借给。相与枕藉乎舟中,垫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凭借赍:把东西送给别人。怀抱:赍志而没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彰显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类比论证:泰山、河海、王者对比论证正面:圣王做法:不却众庶效果:无敌天下反面:今王做法:弃黔首却宾客效果:藉寇兵而赍盗粮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来,表目的树立结下实现珍视,珍爱现在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百姓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与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使虚弱,削弱 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论点:反对“逐客”,“逐客”危及国家安全。照应上文,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 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逐客为过纳客之利重物轻人用客治国逐客资敌 ①立场准。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李斯个人的进退,显示作者为秦国考虑的立场,更易为秦王接受。②站位高。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助秦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更容易取得秦王的认同,推行自己的主张。清代余诚评价此文“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作者“为秦谋”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艺术特色论证:文章既以例证、对比类证来支撑观点,是为“立”,又用类比之法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结构:整体严谨有序,局部又不乏起伏跌宕,曲折多变;语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雄浑,潇洒奔放,带有明显的策士之风。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