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
docx
2022-04-09 11:01:23
13页
16表里的生物【课前解析】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关注字词:“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应予以重点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顺、笔画,注意结构安排。“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的笔顺,以及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学重点】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13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出示课件1: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13
出示课件2: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出示课件3: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预设2: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教师引导: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13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预设3: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教师引导: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出示课件4: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设计意图: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预设4: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出示课件5:13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教师引导:“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预设5: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出示课件6: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出示课件7: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13
三、自学生字新词1.学生自学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字抄写两遍,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如果有成语的,可以再组一个成语。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学习:(1)“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请同学们注意笔画和笔顺,同时看一下每个字的结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出示课件8:(2)“脆”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出示课件9:(3)“璃”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紧凑,注意“离”的笔顺,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13
出示课件10: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写三遍,注意关键笔画和字的笔顺。四、课后作业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中的“我”和我们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课下再读书,并写上批注。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并记录在书上。五、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解答新的疑问。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内容,关注人物形象1.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这篇散文,并根据时间线索梳理了文章内容,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3
预设:《表里的生物》讲述了作者儿时对父亲的怀表为什么会发声产生了疑问,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有一天,父亲打开怀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他的猜想得到印证,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他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他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的故事。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很容易找的答案: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3.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重点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圈画出相关语句,在文中做批注,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出示课件11: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批注。(设计意图:上节课学生的关注点在故事内容上,此时,通过问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到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二、根据人物表现,感受人物形象1.教师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课文主要运用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形象?我们先来看看课后习题,你圈画这两个语句了吗?出示课件12:13
课后习题(二)(1)教师引导:第一句中,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这段语句主要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吓一跳”是因为父亲告诉“我”:表里有个小蝎子,一动就要蛰“我”。“感到愉快”是因为印证了“我”的猜想,很有满足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思考,不断探究的孩子。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善于思考,不断探究)出示课件13:(2)教师引导:第二句,联系上文,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用什么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1:也许父亲不知道该怎样给年幼的“我”讲清楚怀表的工作原理,所以没有回答。“我”用美妙而且奇特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所以才被放到怀表里。看出“我”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预设2:还有可能父亲看“我”这么有想象力,故意给“我”留出想象的空间,没有回答。“我”用丰富而离奇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这个蝎子非同一般,声音动听,才被放到怀表里了。从中看出“我”善于思考,做事执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想象丰富,童真童趣)2.课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结合自己在文中圈画的语句和批注,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集体交流预设1:当学生提到“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13
”时,教师引导:“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体会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爱观察,善思考。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爱观察)预设2:当学生提到“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时,教师引导:结合你们类似的经历,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有什么表现?体会“我”强烈的好奇心,执着地渴望看个究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教师引导感受: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一心想探个究竟,又无奈不敢,痛苦非常的孩子。教师板书:(好奇心强非常执着)教师继续引导: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预设3:“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引导体会: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请同学们关注文中的插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预设4: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教师引导:表里有生物吗?此时再提这个问题,你会微微一笑。让我们一起看看表里的神奇而美丽的世界吧。请你谈谈此时有何感想?你了解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吗?有兴趣的孩子请课下查阅资料,探究表里的秘密。出示课件14:1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插图,关注人物神情,体会人物心理。同时,好多同学对于生活中熟悉的表其内部构造是陌生的,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把阅读引向课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4.小结: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十分执着的小孩子形象。在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我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体会着读一读课文。三、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结尾1.文章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在文章中找一找“这样的话”指什么话?“我”为什么后来不说啦?出示课件15:2.回想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吗?现在还会说吗?为什么?预设1:我小的时候问过“我是从哪里来的?”大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千奇百怪。因为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所以我选择了相信“我是观音菩萨送来的”这一答案。长大了,知道这不是真的,也就不说了。预设2:因为喜欢奥特曼,我常常在家披上斗篷或被单之类的东西,说:长大了我也会变成超人。现在想来,充满童趣,但并不现实,也就不说了。(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童年过去,既有对长大的期待,又有告别童年的不舍,其中的滋味需慢慢品味。)四、课后作业13
1.阅读推荐《世界上最小的手表》: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瑞士政府专门定制了世界上最小的手表作为官方贺礼。这只玲珑手表长1.2厘米,宽0.476毫米,总重量不足7克,在钻石与黄金的衬托下,尽显皇家气度,成为世界钟表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你还想知道哪些手表之最?课后查阅资料读一读吧。2.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出示课件16:五、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爱观察好奇心强非常执着善于思考不断探究想象丰富童真童趣【课后反思】《表里的生物》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围绕文化主题“科学精神”编排,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里的生物》回忆了作者儿时对身边事物——表展开思考和探究的经历。本文段落较多,但时间线索明晰,在概括文章大意时,我引导学生分步进行,先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围绕“表里的生物”思考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帮助学生以时间线索为抓手,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中心议题,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有好奇心,爱观察,善思考,执着探究”等科学精神。13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依据文本,引导学生回忆类似经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入境悟情,体会“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及欲做还休的苦恼;品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其中蕴含的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复杂情感。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会有不少情感共鸣,对童年恋恋不舍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教师要给学生正能量的引导。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落实在教学环节之中,如体会“我”经过不懈努力猜想得到印证时的满足感,引导学生关注表里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推荐阅读《世界上最小的手表》,鼓励搜集有关“表”的资料等,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节课既有同作者一起探究科学的快乐,更能体会童真的情趣,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走进文本,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之旅。附:《找怀表》的故事找怀表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时,突然发现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由于这个怀表对他来说十分珍贵,于是马上又跑回马厩寻找,找了一段时间,几乎把马厩整个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农夫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正有一群孩童在玩耍,于是他向那群孩童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五毛钱。于是孩童们一窝蜂地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过了一段时间,孩童们走出马厩,都没有找到怀表。此时农夫更加气馁与失望。就在这时,农夫听到了一个声音:“我可以再进去找一次吗?”一个孩童对他说。农夫觉得大家几乎把马厩翻遍了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凭你一个人就找得到呢?但由于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农夫还是答应了这位孩童。不到一会儿功夫,孩童走出马厩,他手里拿的正是农夫遗失的怀表。农夫很惊讶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那个小孩回答:“我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我找到了怀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