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 精简版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 精简版教案

docx 2022-04-09 15:00:05 5页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教学要求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会读“矛盾、何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4.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2.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课时2课时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会读“矛盾、何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多媒体。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当之无愧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习作或说话中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取得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文题目。5 4.理解课文题目。“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牌。“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5.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在哲学上发展了荀子的学说,认为“道”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而“理”则是具体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著作有《韩非子》。6.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的《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道理。7.教师范读课文。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3.了解文言文。4.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如何读懂文言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3.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出示多媒体)  读懂文言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来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四 指导朗读1.划分朗读节奏。(出示多媒体)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读互听,互相评议。五 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熟读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5   学习新课时,教师先示范朗读,把学生带入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最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1.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多媒体。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让多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二 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小组内统一说法。3.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师生评议。4.出示课文及逐句翻译,指名学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译文: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其人弗能应也。译文: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5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无法被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5.讲解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出示多媒体)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均可保留。(2)“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翻译的词。(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三 深读感悟,拓展交流1.细读课文,深入感悟。(1)指名让多个学生夸夸矛和盾。(2)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3)在别人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2.深入理解,探究寓意。(1)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小结。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分别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故事的经过是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经过——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果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3)现场表演,理解寓意。①如果你是那位卖矛和盾的人,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②小组同学合作表演。指名让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③通过学习课文、参与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最后无法自圆其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板书: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④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 1.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后用以比喻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相应合。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对待,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2.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交流。  学生熟读课文后,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体会道理。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体会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懂得不要自相矛盾的道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自相矛盾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不陷也。”经过——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其人弗能应也。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