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docx 2022-05-27 14:56:14 5页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一.解题、作者情况回顾。(一)作者情况回顾。《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熙宁改革),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的诗句,至今仍烩炙人口。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如:《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书湖阳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二)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回复司马光的信”。司马谏议,指司马光,他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王安石在信中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决不妥协的决心和态度。二.字词学习。(一)生字词。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xù):<书>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本文取此义。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膏(gāo):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卤(lǔ)莽(mǎng)见恕(shù)怨(yuàn)谤(bàng)盘庚(gēng)(二)多音多义字。度:(duó)<书>推测;估计。如:揣度。(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辟:(bì)1、<书>君主。如:复辟。2、排除。如:辟邪。3、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pì):1、开辟。2、透彻。如:精辟。3、驳斥或排除。如:辟谣言。4、<书>法律。如:大辟(古代指死刑。)(pī):辟头(劈头)。(三)一词多义。以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以【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致天下怨谤以【表顺承关系,把】授之于有司以【来,以便,用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介词,把】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介词,因】在位久欲出力助上以【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抗之以【来】膏泽斯民为不为【算作,是】侵官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为【介词,替,给】天下理财同俗自媚于众为【动词,当作】善则众何为【介词,因为】而不汹汹守前所为【动词,做】而已故所操之术多异故【缘故,原因】也故【所以】今具道所以度议法度【制度,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度【动词,考虑,揣度,估量】义而后动则则【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某则【却】以为则【那,这】固前知其如此也事而议事【名词,事情】每不合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动词,做,从事】事见终必不蒙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察是而不见【看见,动词】可悔故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冀君实或见【相当于“我”“自己”。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恕也复不复【再,又】一一自辨于反复【回来,回去,动词。在此与“反”连用,指书信来往】不宜卤莽理而天下之理【道理】得矣为天下理【治理,整理】财如则固前知其如【动词,象】此也如【连词,如果,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知则固前知【知道】其如此也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熟为汝多知【知识】乎(四)通假字。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通“鲁”,鲁莽】莽3.故今具【通“俱”,详尽或全面】道所以(五)古今异义。1.窃【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2.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欲强聒3.不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一一自辨4.不任区区【古义:情意诚挚,诚心;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向往之至)5.非特【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朝廷士大夫而已6.于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不宜卤莽7.重念【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蒙君实视遇厚(六)词类活用。1.以膏泽【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斯民2.同俗自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于众为善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事4.以兴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三.翻译全文。(一)第一段。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昨日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窃【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私下,代“我”;今义——偷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见解,文中具体指“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多异【不同】故【原因,缘故】也。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欲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终必不蒙【受】见察【谅解。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故略上报【所以想简略地写此回信。略:简略,简单。上报:回信】,不复【又,再】一一自辨【“辨”同“辩”,辩解】。重【又,再】念【古今异义: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优厚】,于【在】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重复】不宜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同“鲁”,鲁莽】,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具:通“俱”,详尽或全面。道:说明。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或【或许】见恕【原谅我。见:相当于“我”“自己”。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也。▲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共事时间已经很久了,可是讨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我们)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即使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你的)谅解,所以想简略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无礼。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二)第二段。盖【原来,原本】儒者【读书人】所争,尤【尤其,特别,这里是“主要”的意思】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明了,澄清】,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侵犯职权】、生事【滋生事端】、征利【搜刮钱财】、拒谏【拒绝进谏】,以【因而】致【致使,造成】天下怨谤【怨恨非议,怨恨咒骂】也。某则【表转折,却】以为:受【接受】命【命令,旨意】于【从】人主【指皇帝】,议法度而修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讨论法令制度来修订它】于朝廷,以【把】授之于有司【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不为【算是】侵官;举先王之政【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举:推行】,以【来】兴【振兴】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除【铲除,消除】弊【形容词作名词;弊端,有害的事情】,不为生事;为天下理【治理,整理】财,不为【算是】征利;辟邪说,难壬人【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这么】多,则【这,那】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译文: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是)侵犯职权、滋生事端、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来修订它,(而后)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不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振兴有利的事业,铲除弊端,不算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算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不算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的。(三)第三段。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指当官的】多以【把】不恤【考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为善【当作好的,当作上策】。上乃【才】欲变【改变,变革】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欲出力助上以抗【对抗】之,则众何为【为什么】而不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然?盘庚之【放在主谓之间,取独】迁,胥怨者民也【怨恨的是老百姓。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古今异义,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念(dù)】。度【考虑。念(duó)】义【合乎情理】而后动【行动】,是【这】而不见可【值得】悔【后悔】故【原因,缘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用、拿】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来】膏泽斯民【使老百姓得到幸福。膏泽: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应当】一切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才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四)第四段。【】无由【机缘,机会】会晤【会面,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古义:诚心,情意诚挚;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译文: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情意诚挚仰慕到了极点。四.文章结构、内容。(一)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第一段:点明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实施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弊端,逐一进行驳斥。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使全文结构严谨。(二)关于内容的分析。1.关于第二段的问题。(1)层次结构及内容。本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1、2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第二层(3句):摆出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司马光所提的“五大弊端”。第三层(4、5句):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逐一反驳司马光所提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弊端。第四层(6句):“怨诽”不值一提,无需反驳。(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2.关于第三段的问题。(1)层次结构及内容。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2句):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第二层(3、4句)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第三层(5句)决绝而委婉的表明实施新法的决心和态度。(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根本原因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来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五.写作特点。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2.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3.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推行新法的坚决态度。六、知识积累与拓展。(一)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1.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商摆脱自然灾害2、这是事实论据,是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3、坚决4、如: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为王雄辩的才能折服,另一方面看到王变法态度的坚定,又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作对,使王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点拨:此题可发挥想象,合理即可。5、略。(二)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三)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四)请结合课文及史实,谈谈你是对司马光的评价。从本文看,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从史实看,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