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pptx
2022-05-27 14:58:50
23页
包身工夏衍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2.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特点。3.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教学重难点】3.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教学目标1.作者介绍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一、导入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远,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1.夏衍(yǎn)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ǚ) 游说(shuì)契据(qì)铁锭(dìng) 骷髅(kū ló u) 船舷(xián) 荤腥(hūn)皮辊(gǔn) 执拗(niù) 惺忪(xīng)2.词义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施与:以财物周济人。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 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呻吟:病痛时发出的声音。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一,全;听,听凭,听任。二、预习1.速度文本,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①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②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③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2.根据时间顺序,给文本划分部分。第一部分(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三、研读2.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1)通过“面”上的概括性描述。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 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2)通过三个场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包身工的生活的?①“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②“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③“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④“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这样猪狗不如的生活,所谓“供给住食”倒不如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4.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中“芦柴棒”的?(1)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文中三次写到“芦柴棒”这个人物。①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②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予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于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③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2)“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还有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5.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概括这些材料的作用。交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8—11段)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2)(15——22段)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6.这篇报告文学,时隔久远,但至今重读,仍震撼人心,你认为是因为这篇文章报道的事实还是因为作者对事实的出色报道?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完美体现。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来,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赏析语言:(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三、品读(3)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4)“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小结】《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也是极有可能的。B.长篇纪实作品《耕读世家》记录了山西朔州张氏家族的兴衰浮沉,叙写了他们在小堡村这片土地上倔强地扎根、开花、结果的家族历史。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资源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障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D.“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新发传染病影响人类健康。答案:B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将“对公众造成的创伤”改为“对公众造成创伤”。C项,搭配不当。“减轻”应改为“降低”。D项,成分残缺。在“人类健康”后加上“的问题”。四、运用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A.①反映②曼延③总算B.①反应②蔓延③总算C.①反映②蔓延③终于D.①反应②曼延③终于答案:B解析:“反映”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反应”,排除A、C两项。“曼延”指连绵不断;“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蔓延”,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房契 板凳 蠕动 豆腐渣 蜂涌而至B.足趾 嘈杂 痉挛 请愿警 互相倾轧C.反射 整洁 棺材 东洋婆 血肉之驱D.优惠 呻吟 殴打 罚工钱 草煎人命答案:B解析:A项,蜂拥而至。C项,血肉之躯。D项,草菅人命。4.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含标点符号)。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有时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答案: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带来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但不能取代人的生活和感受。解析:本段文字一共有三句话(以句号为准),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谈的是网络的优点,第一句话说的是“资源共享”的问题,第二句话说的是网络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第三句话说的是缺点,“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不能取代人的感受”。据此,考生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