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论语》十二章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pptx 2022-05-27 16:00:17 23页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导入:尝试提炼下列句子中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n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n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智者、仁者----\n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n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墨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先秦散文\n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纪传体: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散文体式\n文白对译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如礼何: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礼,指各种礼节规范。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n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n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仁”与“礼、乐”的关系是怎样的?\n文白对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喻:通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n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孔子提到了哪种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n文白对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士不可以不: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n孔子所言之“文”指外在表现,“质”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他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文”与“质”的关系是什么?\n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读书人应该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n文白对译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为:堆积。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知:同“智”\n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n文白对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n“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n文白对译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一言:一个字。言,字。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ě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n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是什么?\n孔子明确地道破《诗》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所谓兴、观、群、怨,指仁的感情和情绪,而事父、事君则指《诗》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诗》作用是什么?\n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n试归纳概括《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