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第三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第三课时)

ppt 2022-06-01 09:22:56 17页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检查作业分类归纳特殊句式: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牛何之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何以异未之有也王坐于堂上构怨于诸侯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百姓之不见保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判断句式,1.通读课文,想一想,孟子在说服齐宣王时经历了哪些波折,孟子又是怎样一一化解,变被动为主动的。要点解读,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王道路线了。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孟子》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思考探究,要点解读2.明确“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博得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思考探究,“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4.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思考探究,孟子说服齐宣王经历了三个波折。①波折一: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于是,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要点解读,②波折二: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要点解读,③波折三: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梦。要点解读,图示总结,写作特点1.气势浩然,逻辑严谨。在这场游说中,孟子的话刚柔相济,波澜起伏,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环环相扣;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步步深入。2.取譬设喻,生动形象。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均,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1.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思考探究,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2.你觉得孟子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思考探究,布置作业1.整理本文中出现的语气词。2.背诵孟子对理想社会图景的描述一段。3.课文拓展阅读。(文本见下页),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布置作业,再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