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09课 劝学(解析版)
pdf
2021-09-07 14:32:28
12页
第9课劝学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ɡ)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跂”应读qì;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ɡ。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C.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C项,规:圆规。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月出于.东上之上B.吾尝终日而.思矣拔剑切而.啖之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圣心备焉.D.相与枕藉乎.舟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答案】D1,【解析】A项,“有”通“又”;B项,“生”通“性”;C项,“知”通“智”。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②金就.砺则利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两个“就”不同,两个“致”相同B.两个“就”不同,两个“致”不同C.两个“就”相同,两个“致”相同D.两个“就”相同,两个“致”不同6.下列句子与“以为轮”句式相同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与呼张良与具去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省略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学……%科网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D【解析】所举例子应该互换。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我国南方先是持续大旱,江河湖泊几乎见底,而现在又是大涝,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各省暴雨连连,江河满溢,积水成渊,洪涝灾害频现。2,B.在刚刚结束的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中国的“022”轻型隐身导弹艇的上佳表现,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它的隐身性能和机动灵活的打击能力,不但赶上了世界同类舰艇,而且大有青出于蓝的势头。C.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工作热情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是有了他的这种热情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D.今年,正在西瓜上市的季节,江苏却出现“瓜裂裂”现象,大面积的西瓜因为不恰当地使用了膨大剂,导致西瓜一个个的“爆炸”,这种“瓜裂裂”现象,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答案】C9.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答案】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需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判断。空①由下文可以推知。空②也可通过下文推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假如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此指声音宏大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答案】D【解析】假:借助。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以.为轮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答案】C1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提高。C.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D.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青出于蓝”这个比喻,与“冰寒于水”一样,也意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13.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甲)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向《说苑》)(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丙)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刘向《列女传》)14.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戏:戏弄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庐:简陋的房子C.男则堕于修德堕:堕落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师:从师学习5,【答案】C【解析】堕:通“惰”,懈怠。15.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夫君子学以立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晋平公问于师旷曰水为之,而寒于水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D16.下列用“/”给文中字体加粗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C【解析】可根据句子的对称来划分。17.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非学无以广才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③是说“静”“俭”的重要性;⑥是说“学习”的结果。18.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6,B.(乙)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C.(丙)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D.在表达方式上,(甲)段运用比喻说理,(乙)段运用对比说理,(丙)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答案】D【解析】(丙)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答案】(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参考译文】(甲)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我年纪(有)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乙)君子的品行,依靠安静提高自己的修养,依靠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必须依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纵欲放荡消极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丙)7,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地问他母亲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拜子思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原则。(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①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8,(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答案】A【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答案】B9,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10,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答案】(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被治罪罢免。11,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12